一、蜈蚣怎样养?
室外围墙式 用砖砌一圈院墙,高约50厘米,面积视引种多少自定。围墙里面用水泥或其他粘合剂贴上约30厘米高的玻璃,以防蜈蚣顺墙爬逃。地面预制5厘米厚的混凝土地面。围墙内周留水沟排水,出水口用铁纱网拦好。中间可堆一些土块、瓦砾等供蜈蚣栖息,也可随意种一些花草灌木等。
室内箱型式 用砖砌一小池,高约30厘米,每个池子3~4平方米,上口用铁纱网封住,留一小门供投食,里面也可自由堆些土块、瓦砾等供蜈蚣藏身产卵。
二、书湖阴先生壁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三、蟾蜍如何养殖?
一、怎样人工养殖蟾蜍
1、 建场:
养殖场地四周建立一至一点五米高的围墙,里面可设养殖池、 产卵池和孵化池。饲养池周围要有草
坪或菜地,供蟾蜍捕食栖息;场地中要安装照明灯,夜晚引虫类供其捕食。
2 、繁殖:
蟾蜍为卵生,繁殖能力较强。每年当水温为十摄氏度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百分之九十时产卵,每个雌体一次产卵量为五千枚左右,卵一般成双行地排列在管状的胶质卵带内,卵带缠绕于水草上。可将卵带放在孵化池中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时水温保持在十摄氏度以上,并随时调节水深,控制水温。遇寒流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可用塑料膜盖保温。 3、管理: 养殖蟾蜍,要根据它的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喂,保持充足的饵料。幼蟾蜍的饵料是浮游生物,可将猪牛粪、蔬菜下脚料、屠宰场和食品厂的废弃物以及糠麸等投入池中,培植浮游生物;成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可在养殖场内种植各种植物和夜间用灯光引诱昆虫,还可养殖场内堆积厩肥以孳生虫子为其提供食料。
二、怎样采集加工蟾酥
1、 制酥夹:
酥夹可到药材公司购置铜、铝质夹、也可自制竹夹,选取一段二十厘米长,直径五至七厘米的优质竹筒,劈成两半,在两半的同一边,用合页连接起来(铁质合页要安在竹筒外侧),再在外侧装一根拉簧,用手一握即合成筒状,手松开时,由于拉簧的拉力作用,竹筒又分成两半,这样取酥夹就做好了。
2、采集:
取酥时间是每年麦收到晚秋,网捕或抓捕,然后集中取酥。取酥时,先洗 净蟾蜍身上的泥土,凉干水分,再用酥夹夹住耳后腺,适当用力一挤,就会有白色奖液喷射到酥夹内壁上,用力不要过大,否则会造成出血,污染蟾酥使之外观品质下降,酥夹边缘过于锐利也常会引起出血,可将酥夹边缘的棱角适当打磨。蟾蜍的左、右耳后的腺取酥完毕后,将蟾蜍放掉仍能正常生长,一般要将其放在距水塘五十米以外的田间、草坪处,切忌马上放入水中,以免伤口感染化脓而死。有坑塘的果园、菜田,也可人工放养蟾蜍,养采结合,这样既可利用蟾蜍消灭害虫,也可采集蟾酥增加收入。
3、加工:
取酥过程中,当附着在酥夹内壁上的呈胶冻状的酥浆有二十至三十克左右时,用竹片将酥浆刮成一团,在手指上沾些唾液,象捏面团似反复捏取,将酥浆团中的硬皮、硬块捏开,成均质状,再捏成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圆饼形,放在白布上阴干。在取酥、加工及晾干过程中,酥浆不能与铁器接触,否则会变黑而影响品质。当酥浆阴干至棕褐色或红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样时,即成为名贵中药蟾酥了。
关于蟾蜍脱衣技术问题蟾蜍脱衣其实并不复杂,任何人可在1-2 小时内便可学会,关键的是要掌握科学方法。 首先要选择成年、体健的蟾蜍,一般要求重量达80克以上四肢齐全,腹部、肢部无明显脱衣花纹。 其次在捕捉蟾蜍时应注意点:捕捉来的蟾蜍应散放,不宜长时间闷在袋子等物品中,对脱衣的蟾蜍不要喂任何食物,应保持养殖场池地面温度,做到每天喷二次水。 蟾蜍脱衣要有一个合适的气候环境,一般气温在20℃左右最为合适,因此4月到10 月底为蟾蜍脱衣的最佳期。脱衣可选择室内进行,也采取人工加温的办法。 提醒:目前已有少数人利用人们发财心切的心理,以传授技术、回收蟾衣为诱饵,诈骗钱财、坑害于人,敬请有关人员注意识别,莫要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