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海市蜃楼
【其实,这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一种自圆其说。海市蜃楼是另外空间的真实体现。在物质的运动下,反映到我们这个空间里来了。另外,人们看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有时是运动的,另外空间的物质就是运动的。在沙漠或其它地方,如果物质在运动下也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微观观测系统,人们就可以观测到另外空间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 这纯粹是找抽的说法! 海市蜃楼的成因,怎么说呢?题目中说的两种情形和两种说法,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是因为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自然现象。 海市蜃楼有3种情况,分别是上现蜃景、下现蜃景和侧现蜃景。在滨海城市,由于海面空气湿度大,密度也比较大,光线进入眼睛的时候光程是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初中物理就讲过,这种情况下,由于人类的视觉习惯,会在这条曲线(由于介质密度的改变,光线此时不沿直线传播,是一段弧形,且是跟地球曲面是同一个弯曲方向的)近眼端的切向延伸,给人的感觉就是景物出现在了天空,给人仙境的感觉。 其实,日出也是这样的,不过气象学上这叫蒙气差,也是上现蜃景。我们第一时间看到日出的时候实际上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这是光线在大气层中不断折射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地球上才看不到所谓的“半夜岛”,因为蒙气差,地球上不会出现显著的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这条理论上的分界线被大气层折射后就形成了黎明,就是天刚蒙蒙亮的样子。 而下现蜃景是在沙漠,沙漠中由于有地面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加热,和微波炉一样),夏天中午在沙滩上赤脚行走你就能感觉得到,地面的温度很高。这时的近地面空气被加热,密度实际上比上边的空气密度小,有对流形成,李商隐说“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时候的光线折射,光路的弯曲方向就和地球表面的弯曲方向不一样。如果说上现蜃景的光路和地球表面是同心圆,内含关系的话;那么下现蜃景就是相切或者相离的两个圆弧(当然,这是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光路不是圆,是其它种类的曲线,但是它们弯曲的方向则是如上所述。) 下现蜃景成象就不在天上了,而是靠近地面,且与实际情形是反的,就跟水中的倒影一样,所以沙漠中行走的人经常会以为看到了绿洲,看到了水源,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却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侧现蜃景的成因同样也差不多,不过和前面两种情况比起来有点“诡异”罢了,毕竟当人看到身后的东西的时候都有些觉得玄异吧。……
二、介绍一种自然现象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是晴朗、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光在折射率不均匀的空气中连续折射和全反射而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由于空气折射率变化的不均匀,物像变形,再加微风的扰动,仙境随之消散,这就更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靠近海面的空气由于海水温度较低和潮湿的水蒸气的缘故,折射率较大,而上方的空气因受日照温度较高。亦即海面上空空气层的折射率是由下而上随高度逐渐减小的。光线穿过该空气层时,经连续折射向下弯曲。
海面远处的景物隐匿于地平线以下,人们不能直接看到。当这些景物射向空中的光线连续弯向地面而到达人眼时,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海面上空出现了从未见过的奇景,似仙阁凌空。
三、为什么会出现海市蜃楼?
在炎热的夏季或沙漠地区,当近地面的空气受到太阳的猛烈照射时,温度升得很高,空气密度变小了,而上层的空气仍然比较冷,空气密度也大,这样由远方物体各点所投射的光线在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就要向远离法线的方向折射。当光线快射到地球表面时,就会发生全反射,于是远处物体上下各点所投射的光线就沿下凹的路径到达观察者眼中,出现“海市蜃楼”。而在地面逆温较强的地区,尤其是在冷海面或极地冰雪覆盖的地区,由于底层空气密度很大,而上层空气密度很小,这种上疏下密的空气就能使物体投射的光线经过它产生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以致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