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大量砍伐树木的数据
二氧化碳太多,氧气太少,造成全球气温上升。气温会有所变化,造成了气候的不稳定的变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动物没有家。缺少了氧气的供应,也少了天然的过滤器。生态的环境被强占,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了。砍伐后树木的废弃物会被燃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印尼就是表表者)。在全世界以柴禾为燃料的人口中,我国农民占一半左右。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烧柴短缺的问题,这种状况使农民将一切有机质能源,如稻草、秸杆、蒿草等充作薪柴,使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条件恶化,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干旱地区,过度砍伐则易引起沙漠化,干旱和荒漠地区植物生长缓慢,如青海柴达木,一株胸径6厘米的麻黄,需生长50~60年,这些林木一旦被砍伐就很难恢复,甚至从此变成沙漠或戈壁。然而,由于人口发展对薪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砍伐林木的数量有增无减,许多干旱荒漠地带的天然耐旱耐寒植物,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甚至灭绝,西北部许多地区迅速沙化,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人类随着自己生活发展的快速进步,树木被砍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可是,人们只想到自己眼前的需求,素不知砍伐树木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往大说,树木的存在也代表着人类的存在。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而树木却正是氧气的吸收者,氧气的创造者。因为光和作用树在白天的时候可以产生氧气。如果人类把树木都砍光了,那二氧化碳就不会消失,氧气自然而然也就不会产生。这样人类就会渐渐灭绝。往小说,树木还可排出杀菌素,杀灭人类身边的细菌,为人们抵抗疾病。不但如此,如果经常砍伐树木世界就会慢慢变的沙漠化。缺少了氧气的供应,也少了天然的过滤器。生态的环境被强占,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了。 气温会有所变化,造成了气候的不稳定的变化,砍伐后树木的废弃物会被燃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泥土松动,下雨时水流从高处往下流。更容易发生土崩
二、人类乱砍伐树木的严重后果
土地沙漠化,空气质量下降,动物失去家园,树绝种
三、造成沙漠化的原因
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也就是点上在治理的同时,面上在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越造林越治理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越大,草场退化沙化越严重的原因。这让城里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但具体原因确实很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从表面上看,沙地植被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原因有:
1.干旱区城乡群众、农垦大军、筑路大军等由于燃料需求→(砍伐、樵柴、连根挖)破坏沙地乔、灌、草植被→荒漠化发展。
2.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a、水资源不足而部分弃耕;b、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c、也造成沙地植被破坏→荒漠化发展。
3.半干旱(草原区)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广种薄收、轮荒倒种)土地沙化(开一亩沙化三亩)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4.(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过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草地大锅饭→大面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沙地植被破坏;
5.水资源利用不合里(缺乏有效管理)上游过量用水→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1、大面积人工林及天然植被死亡;2、耕地废弃,风沙活动再起)→沙漠化发展。以额济纳和民勤绿洲最为典型。
6.利益驱动(1、乱挖:甘草、苁蓉、冬虫夏草;2、乱搂:发菜→破坏沙地植被→沙漠化发展。)
四、治理沙漠化的核心是什么
(二)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治理模式。(1)要明确整治目标;(2)针对各地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3)健全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建立早期预警系统;(5)治理模式:目标是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