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美丽简单手抄报内容
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植树造林的光荣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著名景观。柳宗元贬官柳州,但仍不忘种树:“柳州刺史,种柳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2、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有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绿荫。在黄帝陵,传说是黄帝亲手栽种的柏树(称“黄帝手植柏”),郁郁葱葱,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古城曲阜有孔子的“先师手植柏”。泰山岱庙也有“汉武帝手植柏”。这些千年古树现如今都成了重点保护文物。“中庭树老阅人多”,炎黄子孙树下瞻仰时,自然会生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崇敬之情。
3、古人不仅重视植树,也十分重视保护林木。早在夏禹时代,我国就有了有关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逸周书》记载:“禹之禁,春三月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治理齐国时曾说:“为人君而不能保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宋太祖赵匡胤规定:“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清朝雍正继位时,就要求严格保护山林:“严禁非时之斧斤,牛羊之践踏,歹徒之窃盗。
柳州走进柳宗元400字·100分
柳宗元,你是河东籍“顶尖级文学大家”,世称“柳河东”。我在蒲州古城寻找你,条山烟云告诉我:“你在那荒原野岭、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你孑立飘然,跨过山山水水,娓娓向我诉说你的故事……
一切始于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永贞革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风华正茂的你,望着江山,心中的斗志似乎汹涌澎湃着。革新派,可惜呀!选错了道路,纵使竭尽所能,怕也只能是一声叹息,叹这世间的不公。胎死腹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触犯了大官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似乎没有一点悬念,结局是悲壮而惨淡的,遥远的南方田野上,走着一行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人群。这便是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为官的“八司马”。
文人遭遇政治,悲剧便诞生。陈子昂如此,白居易如此,你亦如此。
没有人理解,更是悲哀的事!你是大唐历史上仕途最不顺的诗人,一个命运多桀的男人,一个伤痕累累的男人。
没有儿女,妻子死了,母亲也死了,现在就剩下你一个人了。于是你的一腔热情在风中一点点冷却,到头来只剩下“独钓寒江雪”的莫大孤寂。( 散文网:www.sanwen.net )
一个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失魂落魄的来到了永州,开始了你长达十年孤独寂寞的贬谪生涯。
当你走出长安城,面对着南荒的凄风苦雨和凄凄荒草,就已失去了对朝政的依恋,而隐伏在骨子里的对文学的原始冲动却如雨后春笋般吐露出来。于是,中国唐朝的政坛上,也许就此失去了一位廉洁正直的官吏,却从此孕育了一位光耀千秋的文坛圣手。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永州的这场大雪勾起了你无限伤感。你想念妻子,想念父母,决定离开冰冷孤寂的屋子,你要到外面去赏雪。
穿过幽深的巷子,来到一条叫潇水的河边,伫立桥头,一幅奇绝的景象印入眼帘:千万座山被积雪覆盖,看不见一只飞鸟,千万条路被积雪覆盖,不见一个人烟。只在广阔的江面上,看见一只孤单的小舟,静静的泊在已经结冰的江中。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只有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江中垂钓。
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涌遍全身,刹那间,你读懂了老翁的一切,禁不住吟道: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此纯净寂静的世界里,谁最孤独?就是前面这个老翁。老翁是谁?老翁就你自己。
《江雪》,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最为深远的一首诗。
春暖花开时节,因为那首《江雪》给了你直面现实的勇气,也因为永州的山水抚慰了你受伤的心灵,你开始以一种出世的心态来看待所遭遇的所有不幸,你又回到了年轻时的那个意气风发、激情四射的柳宗元。
看着永州,想做些什么。你消失良久的热情像雪一样慢慢的积攒起来,不可无所为呀,心底的良知撞钟一样在你的心头响起。于是,一个全新的永州出现了,一个政通人和的永州出现了。永州人民已经离不开你。
你的生花妙笔,绽放在《永州八记》。你这个“好事之士”,错过了官场的生辉溢彩,也逃过了尔虞我诈的灌输,你的眼眸依然清澈,人格朴实伟大孑立,容不得半点动摇与遮蔽。正是这清明的灵肉,使得你的文风清幽深邃。在那潭幽绿安详的清水深处,涌动着一股股新鲜的水流,美得让人沉醉。
你穿过小石潭,来到小石城山,从未见过的美景让他的心旌摇荡,于是你不由得感叹,做那一尾鱼多好,若空游无依,自由自在;做那只鸟多好,天天只欣赏自己的美丽羽毛,自怜自爱。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确是陶醉!可鱼总要居群,鸟总要归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人总要面对现实,你的心伤了,空虚了。
明媚的忧伤,在空气中荡漾,渗透进每一粒细微的尘埃。让我不忍再听下去……
眼看人最美丽的时光就要如此的虚度下去,此时,皇帝却又大安天下,又回来了,屁股还没有坐热,又走了,更远,柳州。你为了照顾刘禹锡,不想让他的老母亲遭受如此劫难,主动要去。
柳州,蛮荒中的蛮荒。
你绝望了,对朝廷的绝望,对长安的绝望。你又踏上了漫漫旅程,经过永州的时候,你深情的望着永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泪湿满襟。
好在你是一个坚强的男人,因为你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
贬谪柳州的你,像在永州一样,扎扎实实的做你的父母官,你捋起袖子,綄高裤管,戴上草帽,走,修水利去;走,开良田去;走,兴市场去。你释然了,你变得洒脱了,放下心中的惆怅,你走的是那样的坦荡,头昂的高高。你爱民如子,老百姓亲切的称呼你“柳柳州”。
你太累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你那瘦弱的躯体承受的负担毕竟太重了。终于像一棵不堪重负的大树在风霜雨雪的侵袭下轰然倒下。一代文豪无声无息的走了。皇帝是不知道的,可是老百姓记着你。一定有许多人为你送葬,一定是纸幡成行,哀声悠悠。这就是民意。
柳宗元,柳子厚!柳河东,柳柳州!没有魂归故里,长眠在岭南的山水里,鲜活在历史的口碑相传里。
不需要皇家的敕封,那篇篇经典的传世佳作,就是你最好的墓志铭;百姓最亲切的称呼,就是永远也不会忘却的厚重缅怀!
~~~~~~~~~~~~~~~~~~~~~~~~~~~~~~~~~~~~~~~~~~~~~~~~~~~~~~~~~~~~~~~~~
罗池不大,小小的一池寒水被众多高大的桂树围着。初冬的冷雨沥沥地打湿了罗池,打湿了桂树,密密匝匝的叶片锁住了罗池千年的清寂,却锁不住冬日迟迟开放的桂花清冽的幽香。
就在这个下着小雨的冬日里,在清冷的罗池边,在千年桂树濡湿的寒香中,我走近了柳州,走近了柳宗元。
到柳州第一个拜访的地方,就是罗池,这里有唐代大诗人、散文家、思想家柳宗元的衣冠冢。
眼前的罗池安静地和我对视着,像穿越历史的眼眸。
柳州虽然是因柳江而得名,但一个和诗人同姓的城市,宿命地成了诗人灵魂的最终归宿之地,因此现在很多人提到柳州,总是会想到柳宗元。而47岁即在被贬地柳州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人间的柳宗元,也确实是把柳州视为他飘泊一生的最终安眠之地,据说柳宗元死后,曾托梦给他的好友韩愈说:“馆我于罗池”,因此这个在柳州城边的小小罗池,就成了诗人安享千年清幽的所在。也许一生不得志,一生饱尝流离之苦同时阅遍万水千山的诗人,其实最终能够抚慰他灵魂的,也就是这么一方安静的、诗意的、天然的山水之地。
难道诗人真的是必须历尽人世的磨难?了解柳宗元的一生,不禁会为诗人的命运而感慨万千。祖籍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的柳宗元于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他的祖上都是朝廷大吏,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要是命运之神安排柳宗元早生几十年,那么他的一生将是锦衣玉食、安享荣华。但柳宗元出生时,因为家族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已衰落了,出生于“安史之乱”后的柳宗元从来没有享受过家族的荣光,而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了幼年。但他年仅20岁就高中进士,31岁时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算是从此走上仕途。可是光复家族荣耀的好梦没做几年,因为参与了只进行了半年就以失败告终的永贞革新,从此就开始了被贬的命运。而且这样不断地被放逐,在身体上饱受磨难,在心灵上忍受孤独的境遇无情地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先是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柳宗元带着67岁的老母来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在柳州4年后,经好友裴度说情,唐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唐诗,它干净清爽的文字、空灵静寂的画面、孤傲凛然的意境已经成为裱糊在中国人内心的一个文化标签了。而创作这首诗的柳宗元,他的一生经历如果要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那就是生不逢时、不断被贬。在古代,对一个有着政治抱负的文人来说,被贬官,其实就是灵魂上的放逐。但也许人的际遇是一把双刃剑,政治上的失意对文人来说,也许恰恰是锤炼诗心的机缘;身体上的放逐也许造就了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机会。柳宗元一生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在诗歌和山水游记、散文方面的千古声名,就是他一生流离失意的舍利。而他对柳州的贡献也使柳州人民感念至今。
当时的柳州是个落后荒凉的地方,居民大多是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应,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3万竿、种菜百畦。他还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次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在柳州的4年,是柳宗元人生最后的时光,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针对柳州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而这些改革措施,实际上就是当初王叔文改革的延续,是他最初的政治理想,体现着他一生的坚持和不屈。
在柳州去世的柳宗元,家人竟无力让他的遗体回归故土,直到1年后经好友筹措,他才得以魂归故里。
柳宗元的诗,共留下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苏轼曾评价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现存的柳宗元诗作,绝大部分是他贬官以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