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
18
2025
0

4月份还能植树吗?

一、4月份还能植树吗?

能啊,北方刚开春不久,南方一直可以的

二、中国关于动物的农谚有哪些?

中国关于动物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青蛙成群叫,大雨将来到。

燕子低飞要下雨。乌鸦成群飞叫,寒潮快来到。

燕子低飞天将雨。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人们通过动物的行为变化来预知天气的变化,提前为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农谚是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表达形式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

三、兰州有什么有名的景区

兰州市内主要有黄河风情线:其中黄河母亲、中山铁桥(黄河第一桥)非去不可,坐各路车到西关十字下车往北走5分钟就到。还有就是五泉山公园(由山上的五座山泉而得名,在最高峰还可以看到兰州全景)、白塔山公园(可坐缆车上下)是到兰州值得一去的地方,两处佛文化都有源远的历史,无论去哪一处拜拜佛,然后喝喝茶,聊聊天,喧嚣之中取一份宁静,酷暑之中享受一份清凉,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还有小西湖公园,免费开放,可以划船、钓鱼。

四、关于清明的周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气候随意转暖,但一碰上阴雨天气,就颇有冷意。这个时候,自然就会很想喝一杯热酒。所以,盛产名酒的杏花村,就成了人们最理想的地方了。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到:“清明无雨少黄梅,月内有暴雨,谓之桃花水。”按阴历来说,清明时节正好在四月初,四月有暴雨,叫做桃花雨,因为这个月为桃花盛开月。华北的四月雨量不算多,长江中有的两湖盆地春雨很多,会出现桃花雨。 清明二字的含义,按《群芳谱》解释是:“外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意思是,到了清明,空气新而明亮,一番浓郁春色。这是,正值寒冬已过,林木从睡眠中醒来,但它的根部还没有大量吸收水分和养分,枝干水分也很少蒸发出,这是栽树苗遇到适宜的生长环境(气候和土壤)很快发芽生长,成活率高。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风俗习惯,古书有“清明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的记载,古诗还有“满街杨柳绿似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而今,我国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更是科学地考虑了全国的气候差异和林木生长发育的特点。早春植树,尽美尽善。 刘禹锡的“桥尔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的诗句,道出了人们行走在林荫之中的欢乐心情。林木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防止污染等多种作用。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是防御风沙的天然屏障。城市每人平均有20平方米的绿地,环境就会变得清新宁静。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都市林业”。我们应该积极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大大小小地绿色长成充分发挥改变自然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地生物效应。 清明时节黄河流域地气候和物候概况,《授时通考》有记载:“桐始华,虹始见,虹、日与雨交。”清明后,我国北方气候转暖,降水形式由雪变雨。“雨后复斜阳,虹霓又成双”:古代说虹的原因是日与雨交,这种看法是科学的。到了四月中旬,华北平原平均气温稳定在15摄氏度左右。这时,海棠花盛开,农谚说:“海棠艳,快种棉。”清明以后,晋冀北部山区的日平均气候相继达10摄氏度,开始进入生长期,玉米、谷子等春播作物开始播种。燕山深处新农谚是:“清明柳叶绿,赶紧种玉米。”清明时节,真是河北北部抓紧春播的大好时光。

五、清明节前后能不能置办家具

可以,这个没说法的,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在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围绕着两种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它的节期也比较长。清明日(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只是该节日的标志性时间,而其习俗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不等)。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节的内涵、活动、规模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为国人所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考察清明节习俗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它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状况,对它做出顺乎历史、合乎民情国情的定位与规划,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意义。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一)、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者做国君(即晋文公)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便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