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人在农村包山种树怎么样?
我是安徽阜阳的,我喜欢养殖。你可以种、养抄殖结合袭,获双丰收。比如,山丘栏住,种些果树或灌木。树下养兔、鸭、鹅鸡等!粪便施肥bai给果树,山上草、烂果养兔、鸭等;du大大降低成本。种、养;成本低最主要,zhi这种循环种、dao养模式,大大提高利润。何乐而不为?
二、防治土地荒漠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你写两条。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有设置沙障、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1、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
2、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荒漠化的防护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保持水土平衡。解决水资源问题,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技术组合时,要考虑当地的综合条件,因地制宜,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使水资源被充分合理运用,使水土保持平衡。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农业、林业、放牧业都与土壤离不开,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土壤价值为代价的。在放牧业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动物践踏作用的增强,土壤孔隙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土壤总空隙减小,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渗透阻力加大,土壤的保水和持水能力下降。
最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土地荒漠化,最终演变成沙漠化。而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和对土壤资源掠夺性的过度利用对土地的伤害实际上更大。
因此,在发展农业、林业、放牧业时要综合考虑到他们对土地的损坏作用,合理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如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不再毁林毁草开荒、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
土地荒漠化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三、怎么领取退耕还林补住款
第三十五条 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尚未承包到户和休耕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以及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只享受种苗造林补助费。 第三十七条 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由国务院计划、财政、林业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下达、核拨。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四、如果你想种树卖应该怎么去林业局批
这个应该可以不办,但现在荒山绿化都有补贴。可以问问政策,一举两得。
五、“生态土葬”可行吗?
楼主所说的“生态土葬”我到是赞同,不过实施起来可能有困难。我还是倾向传统的土葬,土葬再豪华,豪华不到那里去。过去讲“入土为安”,一个刚安葬的坟包是大点, 不过几十年后,百年后还有多大呢?老话讲“三代的经,四代的坟”,也就是说烧经只要到曾祖,上坟最多到高祖就行了,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是有道理的,往上数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祖坟到几代,在哪里?多年后坟墓、棺木、尸骨不还是回归自然了,要不咱如东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坟墓不是多得没魂?骨灰安葬修建亭子,那才叫豪华,占地不比土坟包少,————————就不多说了。
六、发展经济林有前途没有
1. 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简况
经济林以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近二十年来,全国经济林造林面积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经济林生产较大发展规模主要也将出现在西部地区。但从总体上来讲,经济林生产从数量上已达到了一个“阶段近饱和状态”,今后的发展重点将会转移到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良种培育和扩繁、培育技术和产品采后加工利用将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
经济林是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概念,是从特用经济林延伸下来的。经济林的提出也是与当时我国社会、林业生产力水平低、学科林种尚未高度分化的现状相关。作为特色产业,至今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林产业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提高群从生活质量的保证。近十年来,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要解决大量剩余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经济林产业将在劳动就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林产业发展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无论是三北、太行山、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退耕还林工程都是如此。除了国家粮食补助等政策性支持外,保证一定比例的经济林,使群众年年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是确保防护林体系可持续性经营管理的前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林特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其质量要求向营养型和保健型方向发展。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各类经济林商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