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怎么会变暖?
二氧化碳多了
温室效应
[编辑本段]简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甚矣,汝之不惠为什么是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权威性的书籍和参考资料,都认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把此句翻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可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和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的1990年第二期《语文教学通讯》第46页).由于是权威们说的,于是大家便人云亦云,已成定论.其实,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是“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惠”(聪明)构成谓语.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可见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而不是“甚矣”.\x0d笔者在与其他同行讨论中,有人曾说,“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讲,“矣”是语气词,可要可不要,“甚矣”可作补语,属补语前置.根据这种说法,把“甚矣”调到后面,这句就译成“你不聪明(得)太过分了”.虽然读起来拗口,但毕竟比第一种说法好一些.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即“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太、实在太”讲;“矣”是叙述句语气词,可译成“了”,也可以不译),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说法(即把“甚矣”作补语).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古文教学,如遇倒装,必须调整语序),将此句调整为“汝之甚不惠矣”,“甚”作“不惠”的状语,翻译出来便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这样,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又符合语法规律(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与之相同的还有:“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甚哉,有了之言似夫子也.”(《礼记·檀弓》);“甚矣,吾不知人也.”(《史记·刺客列传》)等.这三句中的“甚”都可以分别调整在“衰”、“似”、“不”之前状语.可译成“我实在太老了”;“有子的话实
在太像夫子了”;“我实在太不了解别人了”.由此可见,“甚矣,汝之不惠”是“状语前置”句,而不是“主谓倒装”句.这种情况不只是以上的例子,还有如“甚矣,习之能移人也.”(彭士望《九牛坝观角氐戏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像这种副词作状语并前置的句子,古文中不少.如:“必也,(吾)使无讼.”(《论语·颜渊》);“必也,(吾)正名乎!”(《论语·子路》);“甚矣,(有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柳宗元《种树郭橐传》)等,(后一句中
的“甚”是“甚至”).这三句都是省略句,后半部分都省略了主语(第一、二句省略了“吾”,即孔子;第三句省略了主语“有人”).如加上主语(已加),句式就与以上几句相同了.按照相同的方法,把“必”分别调整在第一、二句中“吾”之后,把“甚”调整在第三句中“有人”之后,使之成为“(吾)必使无讼”;“(吾)必正名乎”和“(有人)甚爪其肤以验生枯矣”.这样,既通顺,又好理解了.
另外,还有时间副词作状语,状语前置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并前置的情况相似.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始,吾以汝为天下之贤公子也.”(《战国策·赵策三》);“已矣,国其莫我知也.”(贾谊《吊屈原赋》.这句中的“已”,应为“已经”).这三句中的“久”、“始”、“已”可分别调整到“吾”和“其”之后,可译为:“我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我当初以为你是天下的贤公子啊”;“国人大概已经没有人理解我了”.还有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全祖望《梅花岭记》);“须臾,(云)成五彩.”(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属这种情况.综上所述,副词作状语并前置,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现象).“甚矣,汝之不惠”就属于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