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2
2024
0

南平市2020年高铁规划?

一、南平市2020年高铁规划?

从《福建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来看,未来的南平共有5条高铁或快铁线路,除了已经开通的合福高铁与南三龙铁路,还规划有另外3条线路,其中最具看点的无疑是昌厦(福)高铁,另外两个是温武吉铁路和南平至浙江丽水的快速铁路。

二、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

三、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

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仓储物流是其重要的一环,南平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也在不断完善其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南平位于福建省中部,辐射周边多个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推动跨境电商仓库建设方面,南平积极探索新模式,提升物流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

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跨境电商行业自2010年起逐步兴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消费升级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放开,跨境电商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机遇。然而,仓储物流环节仍然是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之一,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的制定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南平跨境电商仓库规划目标 南平跨境电商仓库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仓储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优化仓库布局、提升配送速度和质量,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同时,规划中也考虑到绿色环保和智能化升级,以推动南平跨境电商仓库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仓库设计与建设 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着重考虑仓库设计与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空间,提高仓储密度和作业效率。充分运用现代仓储设备和技术,实现仓库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力消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注重仓库环境的优化,保障货物安全和质量。

配送网络建设 南平跨境电商仓库规划中还包括配送网络建设,以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和覆盖范围。通过建设多个配送中心和物流枢纽,实现快速配送和最优路径规划。同时,加强与快递公司和运输企业的合作,优化配送流程,提高送货速度和准时率。

信息化系统应用 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还涉及信息化系统应用,通过建设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仓储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借助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仓库管理、订单处理和库存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智能化管理与环保考量 在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中,智能化管理和环保考量也是重要内容。引入智能化设备和系统,提升仓库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和人力成本。同时,注重环保问题,推广绿色包装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南平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致力于提升跨境电商仓库的建设水平和物流服务品质。南平跨境电商仓库构建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物流业的竞争力,助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希望南平的跨境电商仓库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

四、植树造林文案?

1、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植树节到了,愿你天天好心情,工作顺心事业成,一生幸福笑盈盈!

2、植树节为你种下三棵树:摇钱树为你带来滚滚财源,爱情树为你收获美满爱情,希望树带着你全部美好的愿望一起茁壮的成长!

3、好运非您莫“树”,事业如参天大树,直冲云宵;爱情如青滕缠树,永不分离;健康如千年古树,强而又壮。衷心祝您植树节快乐!

4、听!柳树在唱歌。看!桃花在跳舞。想享受和它们一样的快乐吗?那么请你往头上撒把泥土和肥料吧,可美容,可美味,植树节快乐!

五、南平市未来10年发展规划?

连日来,南平市规划局各相关职能科室全体动员,对《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作最后修编攻坚。

  根据已批准的南平市总规纲要,至2030年,建阳中心城区(含武夷新区)规划人口规模5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5.98平方公里。如何充分利用武夷山双世遗的世界品牌优势,做足区域性旅游、养生的文章,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内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快速发展中的用地需求,这一大难题在武夷新区显得尤为突出。

  为此,局规划科与总规编制组人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创新思维,多次深入武夷新区与相关人员讨论、沟通,不断修改方案,从1月18日到3月1日,经过4次有效修改,终于在3月1日敲定创新方案“弹性用地”。即在将口以北的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以限制性用地的方式规划了15.26平方公里范围的建设用地(功能暂定为旅游用地),其中可实际利用的土地面积6.947平方公里,为正在洽谈中的大型旅游、康体、养生等项目留足了项目落地的“弹性空间”。由于该面积不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核算,无形中为我市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6.947平方公里。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省上专家的认可。

  经过市城乡规划局历时数月的修编攻坚,至“百日攻坚战”截止时,《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报批稿终于全面成形。

  正值“四比六促”活动全面展开之时,6月9日,由省住建厅组织的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技术审查会在延召开。经过与会评审专家、省交通厅、环保厅、文化厅、林业厅、水利厅、省铁办等部门代表的全面严格审查讨论,《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终获会议原则同意,同时会议还要求我市抓紧时间做好这部《总规》的修订工作,尽快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研究批复。

  评审会后,市城乡规划局立即把《总规》的修订工作作为“四比六促”活动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省上的修编意见,从城市特色挖掘、综合交通发展、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持续着力,进一步充实深化《总规》内涵,增添了区域交通、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的补充规划,突出了体现南平作为生态示范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山城空间结构的规划架构。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完善建筑高度、空间轮廓线控制指引,打造山城相融相透的景观视廊。加强对朱子文化、建州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增加红色文化、万里茶道、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等内容。

  从“百日攻坚战”到“四比六促”活动,市城乡规划局党组始终坚持深学身边先进典型不走样,用廖俊波的事迹鼓舞激励全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城乡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严谨可操作的规划。加快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启动单元控规动态维护,保障项目用地。坚持新老城融合,山水城融合,产城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建设理念,主动服务城市补短板项目建设。主动服务城市主要街道两侧立面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六、植树造林成本?

植树造林中存在的问题 杨树、柳树,由于便于栽种、生长快,树冠面积大,在遮阳避暑、 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尚无法被其他树种替代, 至今一直是北方地区 的一个主要造林树种,也的确为增加城镇绿量、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 重大贡献。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这些树大都进入成熟期,杨柳大量飞 絮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其所造成的生物污染现已成为基 层绿化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杨柳飞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影响环境质量, 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漫天飞舞的杨柳飞絮常飞入行人的 眼睛、鼻孔,使人们感觉非常不适,特别是对那些容易过敏的人群, 接触飞絮可导致皮肤过敏,出现红疹和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刺激加 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飞絮还可携带和传播病菌,导 致鼻、眼等处产生炎症。第二,对公共安全、交通安全和公共设施具 有一定的危害。飞絮常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使汽车易开锅熄火;可遮 挡行人、车辆出行视线从而影响交通安全;飞絮属于易燃物质,接触 明火极易导致火灾发生;此外,飞絮也会影响一些高精密度仪器的准 确性。三是杨柳飞絮是春季环卫一体化最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是飞絮 很轻,扫过去便会飞起来,很难打扫;另一方面,刚刚打扫完一阵风 吹过来又是一层铺在地上,弄起来太费劲了。很多群众抱怨地上飞絮 无人打扫,风一吹就到处都是,其实不是不打扫,而是根本就打扫不 干净。 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给杨树柳树“节育”,避免柳絮杨絮满天飞。城市相关管理 部门,可以选择在杨树柳树等其他产生飞絮的树木未有产生花序时, 喷洒一定的无公害抑制性药物,使其无法产生花絮序。这样,既保留 了树木的原始自然形态,也让树木免受了物理上的伤害。对比物理上 的砍伐或是修剪,从一定程度上看,喷洒药物也降低了成本,节约了 资源。 二是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搞多树种绿化。各级政府可 以根据本地绿化实际情况, 改变过去单一选择杨树柳树为绿化树种的 方式,逐步选择樱花、百日红等树种绿化环境。这样,既能减少春季 杨絮柳絮的困扰,又可以形成靓丽的风景线。

七、福建南平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与远景规划?

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

八、植树造林最高目的?

植树造林的最高目的是绿化祖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九、中国植树造林英雄?

我国植树造林的先进人物有很多,其中被人们所熟识的有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人。

1.马永顺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还与环境作斗争。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2.杨善洲,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3.李淑彬,1937年生,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人。曾任县科委科技辅导员,新丰村妇女主任。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开始,她上坡开荒造林,为了管护好树木,她和老伴吃住在山上,常年以植树为业。全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也纷纷参加植树造林。31年间,李淑彬共绿化荒山290公顷,30多万株杉木已长成参天大树。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十、我国植树造林模式?

我国目前主要的植树造林模式:

(1)全民义务植树。1981年1 2月全国五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功的决议》及《森林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2)主管部门组织造林。《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全民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造林;铁路、公路两旁、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周围,由各有关主管单位因地制宜地组织造林;工矿区、机关、学校用地。部队营区以及农场、牧场、渔场经营地区,由各单位负责造林”。

(3)集体经济组织造林。《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造林;主要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政策,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下进行。

(4)合作造林。合作造林,我国50年代就开始组织。当前国社合作造林的形式很普遍。以后不论在组织形式或规模上都有很大发展。如工矿企业和社、队联合造林,林业主管部门与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造林等。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明确指出:“要鼓励跨地区、跨行业以补偿贸易或联营等形式,进行合作造林,投资者所得木材不抵扣国家计划分配指标”。并对林业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经营体承包荒山、荒滩,兴办家庭或合作林场、苗圃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