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气湿度规律?
空气湿度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日光温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一般均大于露地。由于温室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温度较高,蒸发量大,环境密闭,不易和外界空气对流等原因,温室内经常出现露地很少出现的高湿条件。特别是在冬季很少通风的情况下,即使在晴天也经常达到90%左右的相对湿度,而且每天常保持在8~9小时以上。夜间、阴天,特别是温度低的情况时,空气的相对湿度经常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
在密闭情况下影响湿度变化的原因:一是取决于地面蒸发和叶面蒸腾量大小;二是取决于温度的高低。蒸腾量大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就高,在温室中,如果空气中含有水汽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就变小。虽然温度升高时,地面的蒸发和叶面蒸腾也在不断增强,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地得到补充,但是空气中水汽的增加远远不及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的饱和水汽压的增加来得快。因此,空气的相对湿度仍然在降低。
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也存在着季节和日变化。温室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往往是低温季节大于高温季节,夜间大于白天。在中午前后,温室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夜间气温迅速下降,空气相对湿度也迅速增大。阴天空气湿度大于晴天,浇水之后湿度最大,以后逐渐下降,灌水前最低。放风后湿度也要下降。在一天中,揭草苫时最大,以后随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到13~14时下降到最低值;以后随温度下降开始升高,盖草苫时相对湿度很快上升到90%以上,直到次日揭草苫。
二、大气湿度最高值?
一天中,空气的绝对湿度最大值可能出现在8-9时,14-15时,20-21时。一天中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水汽压的大小与蒸发的快慢有密切关系,而蒸发的快慢在水分供应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受温度控制。
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相反。每天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在海洋上,或大陆上的冬季,多属于这种情况。
但是在大陆上的夏季,水汽压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出现在9~10时,另一个出现在21~22时。
在9~10时以后,对流发展旺盛,地面蒸发的水汽被上传给上层大气,使下层水汽减少;21~22时以后,对流虽然减弱,但温度已降低,蒸发也就减弱了。
与这个最大值对应的是两个最小值,一个最小值发生在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发生在午后对流最强的时候。
三、大气湿度与农业生产
大气湿度与农业生产
大气湿度是一个关键的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大气湿度的变化会对农作物的生理、生化和生态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大气湿度的研究对于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至关重要。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探讨大气湿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因素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大气湿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
大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以及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适宜的大气湿度有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则可能导致农作物的凋萎、枯死甚至死亡。
适宜的大气湿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大气湿度合适时,植株的蒸腾作用可以正常进行,有利于水分的吸收、输送和养分的吸收。同时,适宜的湿度还有助于维持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当湿度过高时,植物体表面的蒸腾作用会受到限制,造成水分蒸发不畅,导致植物组织中的水分堆积。这容易滋生真菌和病原体,引发病害的发生。另一方面,湿度过高也会增加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导致根系吸水不足,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相反,过低的湿度也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低湿度会导致植物叶片表面水分的快速蒸发,加剧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失,使植物变得枯萎和衰弱。此外,干燥的空气还会增加土壤表面的蒸发速率,使土壤水分的含量减少,从而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如何有效利用大气湿度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要想有效利用大气湿度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和管理湿度环境。
合理的灌溉管理
合理的灌溉管理是利用大气湿度的关键。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频率。
在湿度较高的季节,应适当减少灌溉水量,以免过量的水分引发病害。而在湿度较低的季节,应增加灌溉水量,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利用覆盖物
利用覆盖物是一种有效的调节大气湿度的方法。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蒸发,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覆盖物还可以减少湿度过高时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防止病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也可以帮助调节大气湿度。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施肥还可以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湿润度。
适时翻松土壤
适时翻松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助于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大气湿度。翻松作业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孔隙和毛细孔隙,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同时,它还可以破坏土壤表面的结壳,增加土壤的渗水性。
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
不同的农作物对大气湿度的要求不同,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也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一些适应湿润环境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更好地适应高湿度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
结语
大气湿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和有效利用大气湿度这一气象因素,可以帮助农民稳定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通过合理的灌溉管理、利用覆盖物、科学施肥、适时翻松土壤和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等措施,可以有效调节湿度环境,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四、大气压力和大气湿度的公式?
大气压力=大气压强×受力面积,标准大气压强约100000帕,只要知道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力
五、为什么湿度越大气温越高?
湿度是相对湿度,在环境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不可能出现温度超高相对湿度就越大的情况。 如果一定要说有,就是自然界中,在高温多雨水的地方,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导致空气中的含水量增加,才会温度越高湿度越大。
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六、大气压与天气湿度的关系?
影响钓鱼的天气因素关键是大气压强,而湿度与大气压强也是有关系的,一般情况下,空气湿度越高,大气压越低,因此空气湿度越低,则大气压强越高,这样的天气才适合钓鱼。
气压会直接影响水中的含氧量,进而影响鱼的吃口。气压高的情况下,水中含氧量大,鱼儿比较活跃、吃口也很好;相反,气压低的时候,水中含氧量低,鱼儿由于缺氧就会食欲大减、也不那么活跃了。
七、为什么湿度影响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温度 湿度 和高度。
海拔高度,空气密度,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反之海拔高度低,空气密度大,大气压力越大。
大气压的变化跟温度也有关系。因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所以气温高时大气压比气温低时要小些。
大气压的变化还跟空气湿度有关。在不同时间,同一地方的大气压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知道,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当空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时,空气密度要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一般说来,阴雨天的大气压比晴天小,晴天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是将下雨的先兆;而连续下了几天雨发现大气压变大,可以预计即将转晴。
八、红外大气透过率与湿度的关系?
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经大气衰减后的电磁辐射通量与入射时电磁辐射通量的比值。大气透过率是影响红外辐射传输的重要因素。某特定地区上空大气透过率受气象影响很大,在较短时间内,大气的压强、湿度、气体密度可发生明显的变化。透过率会因此而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
九、30湿度的大气压是多少?
相对湿度30%,大气压是102.15 kPa
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小。
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的一个开放空间,而不存在约束其运动范围的具体疆界,这就使它跟处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同。对一个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来说,只要容器中气体未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当我们向容器中输入水汽的时候,气体的压强必然会增加。
而大气的情况则不然。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某区域中的大气湿度增大时,则该区域中的“湿空气”分子(包括空气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围地区扩散。其结果将导致该区域大气中的“干空气”含量比周围地区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围地区大。
这犹如在大豆中掺入棉籽时其混合体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样,所以该区域的湿空气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区的干空气密度。这样,对该区域的一个单位底面积的气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气地区同样的气柱这也就告诉我们,大气压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
就阴天与晴天而言,实际上也就是阴天的空气湿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阴天的大气压也就比晴天小。
十、太原市大气相对湿度是多少?
一般晴天的30—40%,如果 周边地区下雨了,太原可能有60%,雨天100%,很久不下雨可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