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历朝名称?
1、唐尧故都----太原有“唐”、“尧墟”之称,古唐国曾是帝尧部落最初所居之地,后由此发展到拥有冀州,进而王有天下,唐城为帝尧所筑,因称唐尧故都。
2、夏墟----西晋杜预《春秋左传》卷四十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夏禹曾在晋阳建都,故晋阳有夏墟之名。
3、晋阳----晋阳之名最早记载文献于《春秋》及《左传》。春秋末期,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太原城建于晋水之阳,名为晋阳,今晋源古城营村。
4、太原---战国末期(公元前246年),秦国攻占晋阳,设置太原郡,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所设之郡,郡治一直在晋阳,因而晋阳城也开始叫太原城。
5、并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晋阳为并州刺史部 治所,晋阳始称并州。
6、北齐别都---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立国号为齐,定都邺城,史称高齐、北齐,北齐在晋阳设置并州尚书省、太原郡、晋阳县,因太原是北齐创业立国之地,史称北齐别都。
7、北都---唐长寿元年(公元前692年),武则天将晋阳置为北都。
8、北京---唐天宝元年(公元前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北都为北京。
9、龙城---太原是龙潜之地,历史上曾有九个朝代在太原建立国都或陪都,许多皇帝都与太原市有密切关系,因此称为龙城。
10、唐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前980年)宋太宗火烧晋阳后,由于太原重要的战略地位,命潘美在唐明镇建筑新城,并于公元前982年徙并州治于新城。
二、中国历朝首都?
展开全部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
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2、西楚 彭城(今江苏徐州) 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3、南越 番禺(今广东广州) 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1、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2、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3、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4、新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三、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1、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5年—公元190年
2、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3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四、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2、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3、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1、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
2、、武昌(今湖北鄂州)公元265年--公元267年
3、、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五、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1、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2、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六、东晋
建康(今江苏南京)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七、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1、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2、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山西离石县北)、蒲子(山西隰县)、平阳(山西临汾西南)、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3、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甘肃武威)
4、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河北邢台)、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5、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辽宁朝阳)、蓟(北京城西南)、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6、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84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7、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河北定州)、龙城(辽宁朝阳)
8、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9、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甘肃榆中东北)、金城(甘肃兰州西北)、苑川(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10、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甘肃武威)
11、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甘肃兰州永登)、乐都(青海乐都)、西平(青海西宁)、 姑臧(甘肃武威)
12、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甘肃高台西北)、张掖(甘肃张掖西北)、姑臧(甘肃武威)
13、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河南安阳滑县)、广固(山东益都西北)
14、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甘肃敦煌)、酒泉(甘肃酒泉)
15、夏 (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宁夏固原)、统万(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16、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辽宁朝阳)
17、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18、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19、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河南安阳滑县)
20、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四川成都)
八、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1、建康(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
2、江陵(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3、建业(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4、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1、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
2、平城(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
3、洛阳(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九、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1、大兴(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2、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十、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690年
2、武周神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90-公元705年
3、长安(陕西西安)公元705年-904年
4、洛阳(河南洛阳)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少数民族政权
吐谷浑(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 约350多年):伏俟城(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
1、匹播城(西藏琼结县)
2、逻些城(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东京龙泉(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十一、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1、开封(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2、洛阳(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3、开封(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1、洛阳(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2、开封(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开封(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开封(河南开封)
十国
1、前蜀:成都(四川成都)
2、后蜀:成都(四川成都)
3、楚:潭州长沙府(湖南长沙)
4、南汉:广州兴王府(广东广州)
5、闽:福州长乐府(福建福州)
6、吴越:杭州西府(浙江杭州)
7、吴:扬州江都府(江苏扬州)
8、南唐:西都江宁府(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江苏扬州)
9、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 (湖北江陵)
10、北汉:太原(山西太原)
十二、北宋
东京(河南开封)(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1、南京(河南商丘)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2、临安(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1、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2、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即唐代碎叶城)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宁夏银川东南)
十三、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1 、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2、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3、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2年
4、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公元1232年—公元1234年
十四、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京师,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十五、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1、南京 (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2、北京(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十六、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1、兴京(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2、辽阳(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3、盛京(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4、北京(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十七、中华民国
1、南京 公元1912年1月1日-公元1912年4月2日
2、北京 公元1912年4月2日-公元1928年6月8日
3、南京 公元1927年4月18日-公元1932年1月29日
4、洛阳 公元1932年1月29日-公元1932年12月1日
5、南京 公元1932年12月1日-公元1937年11月17日
6、重庆 公元1937年11月17日-公元1946年5月5日
7、南京 公元1946年5月5日-公元1949年4月23日
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公元1949年10月1日-至今
扩展资料:
都城历史沿革
后人亦将都城称国都(各国及诸侯国或封国首都)为“都城”。
现特指“首都”。
明孔贞运:“己巳,虏薄都城。公(袁可立)条上方略,密致当事。”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公子吕又奏曰:‘臣非虑失地,实虑失国也。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不久都城之民,亦将贰心。主公今日能容太叔,恐异日太叔不能容主公,悔之何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历代首都
三、历朝历代年份?
夏朝约前2070-1600年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夏禹 夏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 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 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 河南淇县商汤 商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周幽王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
西楚前206-202年彭城江苏徐州西楚霸王项羽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
新朝公元8-23年常安陕西西安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常安陕西西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邯郸河北邯郸 汉帝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长安陕西西安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成家四川成都公孙述
东汉公元25-220年 洛阳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汉献帝刘协
三国分为魏蜀吴:
魏220-26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曹奂
蜀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刘禅
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孙皓
西晋266-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
东晋318-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晋安帝司马德宗
十六国304-439 :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记入十六国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刘准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萧宝融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萧方智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陈叔宝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洛阳 河南洛阳 魏道武帝拓跋珪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长安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唐朝(618-907,含武则天南周政权)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唐哀宗李柷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907-923 开封 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6 开封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开封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开封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辽国907-1125 (907年建国,国号契丹,后改为辽)皇都 辽宁辽国 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
北宋960-1127 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宋钦宗赵恒
南宋1127-1276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元昊
金1127-1234 会宁黑龙江阿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末帝(金昭宗)完颜承麟
元朝1271-1368 大都 北京 注: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8年改国号“元”)元太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市(定都南京,后迁北京)明太祖朱元璋 明思宗朱由检
清朝1636-1912北京北京市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溥仪(注: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中原;清帝溥仪退位确切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故清王朝终止实际为1912年)
中华*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注: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成立,五色旗为国旗,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四、历朝历代帝王
历朝历代帝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执掌着江山权柄,统治天下,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帝王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思想家、文化引领者,他们的才智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奠基人
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著名的秦始皇,是中国统一的奠基人。
秦始皇出生在秦国的公子政,他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壮志。在他的努力下,秦国征服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胜利,更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改革。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划分了郡县制,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了长城,开凿了运河,建立了众多宫殿和墓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唐太宗:盛世的奠造者
唐太宗,又称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统治时期的盛世,被後人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积极采纳各种建议,改革政治制度,修缮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和商业发展,保护民众利益。废除了秦始皇的法令,施行了许多新的立法,开创了许多典章制度。
与此同时,唐太宗还重视文化和教育,推行科举制度,倡导文人雅士的风尚,使得唐朝文化达到了巅峰。他的文治武功为盛世的奠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
宋太祖:文化繁荣的推动者
宋太祖,即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宋太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讨,推翻了前朝的统治,建立了宋朝。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措施,使得宋朝繁荣昌盛。
在文化方面,宋太祖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和文化事业,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注重重视文人学士的作用,提倡文人主导的社会风潮,使得宋朝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太祖:明朝的缔造者
明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通过自身的努力,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明朝。
明太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出色的谋略和勇武的战斗力,征服了一切敌对势力,统一了中国。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建立了朝廷制度,重用新贵,改革军事制度,加强边防防御。
在文化方面,明太祖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和科学家。他的文化繁荣给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明朝的发展。
清太祖: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洲人的伟大领袖,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清朝。
清太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积极征战,先后推翻了明朝和后金,统一了中国。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治地位。
清太祖还非常重视文化事业,他提倡满汉文化交流,注重文人的培养,使得清朝文化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貌。他的努力推动了清朝的繁荣和稳定。
历朝历代帝王的才智和智慧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瑰宝,他们的统治不仅是中国政治的象征,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发展。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五、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
六、汉朝历朝皇帝年号?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前少帝刘恭
后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汉武顺侯刘玄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恒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献帝刘协
七、历朝开国功臣?
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
1、秦朝:主要开国功臣是王翦、王贲父子、蒙武、蒙恬父子、章邯、李斯、吕不韦等,除了吕不韦因为擅权乱政被贬到蜀地,自知罪孽深重自杀外,其他人在秦始皇时期都平平安安享受权力和富贵。
2、西汉:主要开国功臣是萧何、韩信、张良、英布、彭越等等,汉初三杰中张良急流勇退,萧何则是一直执掌中枢,掌兵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则是下场凄凉,全部以谋反罪名被杀。
3、东汉:主要开国功臣即云台二十八将(实际上是三十二将),这是最低调的一届开国功臣,也是最幸运最聪明的一届,邓禹、冯异等人都是自觉交出兵权,回家安安稳稳地当侯爷,刘秀也没忘了他们,皇室积极与功臣家族联姻,保证他们家族世代享受富贵,但是也促成了外戚干政。
4、唐朝:这是最苦逼的一届开国功臣,因为他们要开两次,第一次为唐朝打天下,第二次为李世民夺天下,如果玄武门之变出一点差错,他们就从开国功臣变成乱臣贼子,幸好上天眷顾了他们,而且李世民待他们不错,除了侯君集、张亮谋反被杀外,其他人都享受到了荣华富贵,而且后代只要低调都受到了皇恩。
5、宋朝:主要开国功臣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以及赵普、慕容延钊、高怀德等等,赵匡胤还是很仁慈的,杯酒释兵权后大家和平分手,曹彬、潘美等新生代将领上位,赵普则是一直用着顺手,所以没有发生屠戮功臣的事情。
6、明朝:主要开国功臣是开国六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去世后爵封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其中李善长被抄家灭族,冯胜赐死,加上后来的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等等34位主要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掉14位,这是最惨的一届开国功臣。
7、清朝:后金时期的功臣是五大臣,清朝时期的开国功臣就是多尔衮,清朝善待开国功臣,多尔衮因为僭越死后才被清算,但是还是和其他立功的皇室一起被封为开国八大铁帽子王。
八、关公像历朝评价?
关公历代評价:武艺高强,忠于汉室,讲义气于兄弟,称其为"武圣”。
九、历朝历代马匹数量?
个个朝代马的数量不一,外民族和中华民族统治时,对马的重视度也不一样,只能说元朝时马匹数量最多,宋朝时最少。
十、历朝历代服饰作者?
周汛
《中国历代服饰》是2002年4月1日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汛。 中国服饰史方面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