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
14
2024
0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的修辞?

一、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的修辞?

问:卖炭翁中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诗句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和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情感色彩浓烈。

二、卖炭翁体裁?

 《卖炭翁》是古体诗,《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抢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卖炭翁概括?

一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呢?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四、卖炭翁结尾?

结尾写到: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运用了反衬手法,揭示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表达了在封建社会中民不聊生的悲惨处境.

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五、卖炭翁翻译?

翻译:卖炭翁从南山砍柴自己烧成炭。满脸的灰尘都是被烟烧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黢黑。卖炭得钱很少,还不够买身上的衣服和粮食。可怜卖炭翁身上穿的单薄,却一直希望天气能更冷一些,担心自己的炭卖不出好价钱。夜晚城外的积雪已经达到一尺厚,炭车经过时压出了一道道辙。人和牛都已经很疲倦了,在市场南门外的泥地上休息。有两位翩翩公子驾着高头大马过来,他们是谁?是皇上身边的宦官。手中拿着文书说是皇帝的诏书,拉着牛带着炭就向北走。一车炭有几千斤,宫人一点也不珍惜,半匹红绡一丈绫,就将炭买走了。

拓展资料:

原文为: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六、卖炭翁评语?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七、卖炭翁,赏析?

赏析如下: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八、卖炭翁文学常识归纳

卖炭翁文学常识归纳

卖炭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富有哲理的智者,他的故事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归纳卖炭翁的文学常识,来更好地理解他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意义。

1. 卖炭翁的背景

卖炭翁是一个形象生动的炭贩子,他以卖炭为生,过着贫困而艰辛的生活。卖炭翁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一个慈祥、智慧而又善良的老人,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内心却富有智慧和哲理。

2. 卖炭翁的智慧

卖炭翁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却在艰辛中获得了智慧。他通过与人的交往和观察社会的变化,累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并从中领悟出一些哲理和人生的道理。他通常通过一些简短而富有意义的话语,传达着对生活、人性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

3. 卖炭翁的道德观念

卖炭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炭贩子,更是一种道德观念。他追求真善美,崇尚诚实、勤劳和同情心。他的善良和宽容使他受到了许多人的敬重和喜爱。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智慧,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信念。

4. 卖炭翁对社会的影响

卖炭翁作为一个智者,他的思想和智慧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话语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的形象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使人们通过对他的描写,进一步理解了人性、社会和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

5. 卖炭翁的文化象征意义

卖炭翁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他代表着智慧和纯真的力量,他的善良和宽容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和平、和谐和仁爱的价值观。卖炭翁故事中的种种情节和对话,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元素。

结语

卖炭翁这个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他的文学常识的归纳,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他所代表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卖炭翁的形象不仅仅是卖炭翁自身的形象,更是一种智者、一种道德观念和一种文化象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卖炭翁,并从中汲取智慧,启发我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九、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

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

卖炭翁,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是被广大人民所熟知和喜爱的。他的形象不仅仅反映了卖炭翁这个职业的辛苦和不易,更寄托了人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团结的向往。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深远,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形象中,还体现在他的故事传承、文化影响等方面。

首先,卖炭翁这一形象在艺术表达中展现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劳动者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者一直被高度尊重和赞美。卖炭翁通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形象,具有普通劳动者的特点,他黝黑的皮肤,汗水洒满的衣衫,辛勤劳动的姿态,都让人深感到他们的辛苦和付出。这种形象立体真实地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辛苦和坚韧。

其次,卖炭翁的故事传承也深刻地展现了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无论是民间说书、曲艺,还是文学作品、电影等,都有大量以卖炭翁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了卖炭翁的故事,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崇敬和关注。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借用了卖炭翁的形象,以表达对离散之情的扼腕之感。而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卖炭翁》则通过卖炭翁的形象,讽刺了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困境。这些作品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使人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再次,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还体现在对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的向往上。卖炭翁这一形象所展现出的劳动和奉献精神,使人们对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在当代社会,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通过展现卖炭翁形象的辛勤劳作、互相帮助的情景,使人们产生了对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深远影响了人们对劳动者和社会团结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劳动者的辛苦和付出,使人们对他们充满敬意和尊重。卖炭翁的故事传承,让人们对劳动者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同时,卖炭翁艺术表达效果也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代社会,这种艺术表达对于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十、卖炭翁白居易唐诗鉴赏

卖炭翁白居易唐诗鉴赏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众多文人骚客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而卖炭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诗。这篇诗作以其朴实无华、生动自然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一个贫苦的卖炭人的生活。诗人运用生动的形象、自然的语言,抒发了对平民百姓的关怀与同情。诗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物形象

卖炭翁是一个十分贫穷的人,诗中描绘了他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诗句中出现了“衣单薄”,“炭市行”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的形象。他每天默默地劳作,只为了维持生计。白居易通过描写卖炭翁的形象,展现了平民百姓朴素、勤劳的一面。

第二部分:自然描写

卖炭翁这首诗中,白居易还描写了自然景观,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他用“野旷天低树”来描绘冬天的场景,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气氛。接着,他用“霜重鸟飞迟”的诗句描绘了鸟儿在寒冷的冬天很晚才开始飞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展示了生活的艰辛和自然的力量。

第三部分:感慨与思考

在卖炭翁这篇诗中,白居易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通过描写卖炭翁的日常生活,寄托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诗中有这样一句“我生何用?”这是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他在观察到卖炭翁辛苦劳动的同时,也不禁反问自己的生活意义。

卖炭翁这篇诗作,以其朴实的笔调和深刻的内涵,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一首富有人情味、充满激励的诗歌,反映了社会中平凡人物的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生活状况。他深情地传达出了对人间世事的思考与关怀。诗人运用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了卖炭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之情。

卖炭翁白居易唐诗的创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美学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诗人通过描写卖炭翁的生活,传递出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他用平实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珍贵。

卖炭翁白居易唐诗的鉴赏,不仅是对诗人的赞美和欣赏,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仰望。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