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
04
2024
0

宛城历史?

一、宛城历史?

宛城商周时,称作宛。

春秋楚设宛邑。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郡治宛。南阳与宛城相互指代,自此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宛城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

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郡治宛城。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为“帝乡”,南阳城(宛城)称作“南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就在南阳城西郊的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也在于此。

三国时期: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晋代:南阳曾为南阳国,都宛城。  隋朝:设南阳县,县治宛城

唐朝,设南阳县,县治宛城,属邓州,归山南道管辖。

宋朝:设南阳县,属于邓州,归京西南路管辖,称武胜军。

元朝:设南阳府,府衙在宛城。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辖五州。

明朝初年,南阳府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

清朝康熙年间,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

民国时期:河南设十一个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行署在南阳城。

建国后,初设南阳专署,后改南阳地区,今天为南阳市。

结论:有历史记载以来,南阳行政级别,不管从邑、郡、县、府到今天的市,如何变换,宛城(南阳城),始终是其管辖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

二、宛城来历?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说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

其义:①“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

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三、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

四、古代宛城别称?

南阳古称“宛”别称“隆中”最早最权威的出处,是成书于战汉之际的辞书《尔雅·释山·释丘 》条目10.15的解释:“宛中 ,宛丘,中央隆起比较高的丘”。说的是“宛”这种地形地貌,因岗丘隆起在盆地中央,而谓之“隆中”。所以,南阳古称“宛”又别称“隆中”。《尔雅·释山·释丘 》一语中的,说准了南阳卧龙岗的真实地貌。这里的“隆中”显然不是指巍峨嶙峋的高山峻岭,而是凹地中间隆起的岗丘。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地方都可以称之为“隆中”的。《尔雅·释山》是关于南阳古称“宛”这种地形地貌最早最权威的解释。

五、宛城标志?

宛城(古城名,即今宛城区),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国著名古城之一,有中原粮仓之称。“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 位于南阳城区白河(古称淯水)北岸。宛城区至今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宛城区物华地灵,资源富有。地下矿藏丰富,有石油、蓝晶石等几十种矿藏。土特名优产品众多,牛角雕刻、南阳烙花、独山玉、界中米醋、天骄牌棉花、南阳黄牛驰名中外。同时宛城第一产业发达,全国所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都宜种植,是国家的商品粮、棉花生产基地。中国十大名牌棉花之一“天骄”牌棉花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

六、宛城怎么念?

词语:宛城区

拼音 :wǎn chéng qū

释义如下:

宛城,古城名,中国著名古城之一。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位于南阳城区白河(古称淯水)北岸。宛城区至今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

名称由来:“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

七、东汉宛城多大?

东汉宛城周长三十六里。

汉代宛城城墙大致为长方形。当然,这城墙指的是外城。据文献记载,汉代宛城有两重,外城即郡城,“城周三十六里”;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古代城墙大多是夯土筑建,汉代亦是土城墙。

汉代是古宛城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身为“南都”“帝乡”,“商贾云集”“王侯将相宅第相望”,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生活、医药科技都达到了鼎盛。

八、宛城惊变原文?

原文:

“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

宛城,即今之南阳。曹操在宛城一战中险些丧命,还失去了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但为了给天下人看,他不仅没杀张绣,而且封张绣两千户侯。

九、宛城之战遗址?

宛城遗址

宛城遗址宛城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城周长约3.4公里。历史背景1963年前存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80米的护城河遗址。

十、宛城的读音?

回答:宛城的读音:wǎn chéng 

宛城

河南省南阳市古城

宛城(古城名,即今宛城区),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国著名古城之一,有中原粮仓之称。“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

宛城区至今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宛城区物华地灵,资源富有。地下矿藏丰富,有石油、蓝晶石等几十种矿藏。土特名优产品众多,牛角雕刻、南阳烙花、独山玉、界中米醋、天骄牌棉花、南阳黄牛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