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
27
2024
0

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成语?

一、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成语?

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个成语就是功德无量。指功劳或者恩德非常大,无法形容,无法限量。成语出自《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例句如下:1.他捐巨资办学,使众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真是功德无量。

2.一个办教育,一个修水利,都是造福后代,功德无量之事。

3.将那个作恶多端的“南霸天”依法逮捕,真是为民除害,功德无量啊!

二、植树造林是成语吗?

植树造林不是成语,只是一个词语。

植树造林的解释:

栽植苗木以造成幼林的方法。成活率较高,种子用量较省,但技术操作较复杂。又称栽植造林、植苗造林。

《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5期:“ 平原乡虽然有多余的劳动力,但是因为可植林的土地面积少,无法大量植树造林。”

三、植树造林是几月几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

四、哪个动物是植树造林?

松鼠,松鼠为了储存食物,把植物的种子埋起来,有时会忘了,来年春天,埋起来的植物种了就发芽了。

五、植树造林是法定义务?

植树造林是我国各单位部门集体组织的法定义务。每年的三月十二号是国家的法定植树节日。植树造林既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防范风沙,改善气候变化。植树造林惠及子孙后代。我每年的三月十二日都会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体植树造林活动,植树活动充满积极向上的意义!

六、植树造林是谁提出的?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七、植树造林的过程是如何的?

1.准备工具:锄头,水桶,需要种植的植物。条件准许带点肥料。

2,挖坑,挖到合适的深度和宽度

3.垫红土(肥沃的土壤克加肥料),灌水和泥土搅拌。

4、把植树放到坑里面回填土壤,在适当的浇水。

5.你已经完成植树了,可以回家了。

或者多植几颗树

八、松鼠是植树造林的好园丁吗?

松鼠是植树造林的好园丁。灰鼠三秋会采集好些果实积存起来,一言一行冬季的储备食物。而松鼠们不会消耗掉所埋下的凡事籽粒,通常会有将近一半之上被埋在土里,到了春天,土里的子实就会发芽发育,使得山林里每年都能见长出洋洋小树。

九、上游水污染是植树造林吗?

上游水污染不是植树造林。

以黄河上游水污染为例,其主要成因:

黄河上游水污染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内污染三大类。点污染是指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染在小范围内的大量集中排放:面污染是指分散的小企业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积的少量分散排放:内污染是指流域内干支流与水库中的沉积物以及水库的养殖场长期污染的积累产生的污染再排放。

(一)客观原因

黄河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少清洁水体相继被污染: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源违法排污严重,从而使大量废水进入黄河干流,加重了水环境污染程度: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大量化肥、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流入排水沟后汇入黄河成为重要的面污染源:地下水质遭到污染,水体自然净化和水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降低。

(二)主观原因

环境意识淡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以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经济发展而获得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人口增加且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是造成黄河流域水污染的根本原因:节水减污意识不足,水资源长期被视为无价或廉价的资源,没有形成有效的节水减污制约机制,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和污染:忽视城市污水的防治,使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黄河:对面污染源的污染严重性认识不足,至今尚未开始对面污染源的防治。

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对策(一)强化各个区域和部门的合作

水利部门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注重治理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问题,统一管理和保护水资源,促使水资源的质量得到保证,合理制定水资源

十、中国植树造林是哪位主持人?

是宋清主持的

宋清,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好汉之一,绰号“铁扇子”,是梁山泊头领宋江的弟弟。上梁山聚义后,排名76位,绰号铁扇子,星号地俊星。

掌管排设筵席之事。后随梁山受招安。征方腊后幸存,被封为武奕郎。宋江去世后,获得承袭其名爵的权力,但宋清婉拒,只愿回家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