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分类法律法规
生活垃圾分类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二、在工业上,实施“节能减排”采取的可行性措施有哪些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分析:根据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解答:A.有节制地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相符“节能减排”,故A错误;B.将石油裂化、裂解,综合利用石油资源,相符“节能减排”,故B错误;C.电解水法制取大量氢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与“节能减排”不相符,故C正确; D.倡导“绿色化学”理念,逐步实现化工企业零排放,相符“节能减排”,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属于社会热点题,同学们要了解低碳经济,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三、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是否有效
根据《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废弃物。按照来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土地开挖、道路开挖、旧建筑物拆除、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垃圾五类,主要由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料、废竹木等组成。
1.土地开挖垃圾,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
2.道路开挖垃圾,分为混凝土道路开挖和沥青道路开挖。包括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
3.旧建筑物拆除垃圾,主要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屋面废料、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数量巨大。
4.建筑施工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建筑碎料以及房屋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建筑垃圾处理剩余混凝土是指工程中没有使用掉而多余出来的混凝土,建筑垃圾处理厂也包括由于某种原因(如天气变化)而暂停施工而未及时使用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包括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房屋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主要有: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其中,主要成分为碎砖、?昆凝土、砂浆、桩头、包装材料等,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
四、雷暴天气如何防灾?
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雷电的危害
(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
(5)雷电流电磁感应会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其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
(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也会引起配电装置或电气线路短路而燃烧导致火灾。
自救对策
1.防止雷击措施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锹等。
(4)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5)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6)雷雨天在室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入被其伤害。
(7)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切忌继续登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8)雷雨天气时,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他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9)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0)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但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方。
2.雷击救助措施
(1)当发生雷击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
(2)如果被击者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即便是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还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3)要注意给被击者保暖。
(4)被击者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症状时,还要为其做头部冷敷。
(5)对被击者被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温馨提示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2)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
(3)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暴雨
暴雨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降水。
暴雨通常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所带来的渍涝危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类和预警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3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我国建立有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将暴雨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
自救对策
(1)暴雨若持续不停,就该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采取围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挡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可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建筑内。
(2)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人员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3)不要在街上停留,立即到安全的室内避雨。
(4)不要在高楼及大型广告牌下躲雨或者停留,小心坠物。远离围墙及年久失修的危险建筑物。
(5)远离路灯、高压线,避免触电。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6)立即停止田间农事活动和户外活动。
温馨提示
(1)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2)下水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要将垃圾、杂物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积水成灾。
(3)家住平房的居民应在雨季来临之前检查房屋,维修房顶。
(4)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