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
03
2025
0

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计算能力

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幼儿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孩子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例如,把数学练习设计为开小火车:(比如:9+6=15 15+60=75 75-50=20 20+32=52 52-9=43 43+8=51)在课堂上我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或者听算。让孩子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在密切联系日常生活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十分重要的途径。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如上下楼梯时,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同样,在组织幼儿散步、劳动等活动时,均可随机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形的有关知识,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直观演示教学法

演示法是直观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演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把数或形等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幼儿通过直观手段而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演示法适合于各年龄班的幼儿。它的优点是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数学初步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演示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应用生动、形象、明确的语言加以说明,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教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时,教师可以拿一块正方形的纸进行演示,先把它对折,等分成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教师边等分,边指导幼儿观察教师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同时让幼儿观察和比较被分成的两个长方形是不是完全相同。然后教师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幼儿演示把长方形和圆形等分的过程。最后使幼儿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知道,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就是二等分。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

首先,演示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不要过分情节化,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其次,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以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第三,演示时要配合简单、明确和生动的说明,把演示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幼儿获得深刻的印象。

四、运用引导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初步知识直接讲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探索数学初步知识。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引导发现法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直接操作,同时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经,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结论)。

例如,大班幼儿学习减法时,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后,知道原有一个物体去掉这个物体,一个也没有了或者说等于零。就用1-1=0来表示。用同样方法,可以知道2-2=0,3-3=0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凡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减都等于零。同样可以运用引导发现法,使幼儿知道数的组成的简单规律。

五、适当进行错一练多

孩子计算出现错误,说明他对这一类计算掌握的还不扎实,光将错误改过来是没有一点效果的。我们知道,如果想用刀子割一块木板,第二刀子一定会沿着第一刀子的刻痕走的。如果第一刀割错了,那么第二刀、第三刀一定要格外小心才能割好,稍不留神,就会又滑到第一刀的刻痕上去了。所以当孩子出现错题一定要做到错一练十才会收到效果。我常给孩子举织毛衣的例子,开始我们刚学织毛衣的时候,尽管方法已经掌握,非常专心,还经常会织错,需要拆了重来。当我们熟练的时候,可以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织的飞快却很少出错。学习也是这样,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是给孩子真正减负的方法。

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之一,但是,孤零零的数字总是枯燥无味的。我们觉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给他们增加一些游戏的难度也是有必要的,新的有挑战性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重复性的训练要适可而止,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可能导致孩子的厌烦情绪,妨碍进一步的学习。

孩子上幼儿园长家需要准备些什么?

生活准备: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入园前,家长可以事先了解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并有意地按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宝宝在家的活动。如帮助宝宝建立适宜的午睡习惯,一般幼儿园的午睡安排在中午12点至2时半。早上入园时间为8时左右,晚间睡眠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时。

入园前家长要培养幼儿在家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饭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等,不要让宝宝在家中随心所欲,毫无规则意识,否则孩子入园后,面对幼儿园的各项要求会无所适从。

心理准备:让宝宝感受幼儿园美好生活

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宝宝入园参观,使宝宝逐渐有幼儿园的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为宝宝报名后,可以和幼儿园约定时间,带孩子去看看他的班级、屋里的玩具、睡觉的小床,洗手和大小便的地方,再带孩子去院子里看看花草、操场和大型玩具。这样,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直观的美好感受,有助于在心理上向往幼儿园生活。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不要刻意渲染孩子入园的紧张气氛,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入园,避免家长的紧张感传递给孩子。

语言准备:让宝宝用语言表达愿望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从其他出生就开始了。有时候,宝宝不用说话,仅仅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能让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孩子到幼儿园以后,有些表情和动作就难以被老师或同伴理解,以至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会使他们感到委屈,从而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情绪。因此,入园前要让宝宝建立用语言表达愿望的习惯。另外,父母对孩子说话时,要尽量清楚、礼貌、语气温和,发音准确,不要用叠音字。

交往准备: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

宝宝入幼儿园起,就标志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将与许多小伙伴一起生活。但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受欺负,会“教育”孩子,谁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要想让孩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与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体验交往的乐趣,帮助和安抚身处困难环境的人。入园前,家长也可有意为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宝宝在具体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帮助宝宝早日适应幼儿园生活。

宝宝初入园,家长这些做法要避免

宝宝刚入园时,对环境总有些不适应,家长这些做法应该避免:

家长态度不坚决。一些家长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求不停,立刻答应孩子休息几天再去,这样反而会使适应期加长。

家长对孩子依依不舍。一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紧紧拥抱孩子,不愿离去,这样反而会加长孩子入园适应期。

家长消极的语言暗示。一些家长为让孩子能留在幼儿园,会对孩子承诺或哄骗,如“第一个接你”,“去一会儿就回家”,而这些承诺往往不能实现,从而失信于孩子,带给孩子你不喜欢他,不想要他的感受。此外,家长会问孩子一些不当问题,如“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吃饱了没有?有没有家里的东西好吃?老师对你好不好?挨批评了没有?”等等,这些问题,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地方。

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会说“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管你!”“不听话,妈妈下午就不来幼儿园接你!”这类言语将幼儿园描述成一种惩罚环境,加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

家长要和老师沟通

幼儿初入园时,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交换意见,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也要和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取得教育观点的一致。另外,家长也要经常和孩子谈话,了解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和活动情况,不断以正面教导来强化孩子的入园意识。

孩子的早期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作用无疑要大些,家长不能有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松一口气的想法,幼儿园的教育和家庭的个别教育是相互补充的。如果家长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后便削弱了家庭教育,那是得不偿失。

小其妈妈儿童绘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