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大家给我编个关于低碳生活的小剧本
人物:爸爸 妈妈 堂堂(中学生) 肥宝(堂堂的同学) 小海(堂堂的同学) 第一幕:早上 (一个夏天的早上,堂堂被电子闹钟叫醒) 堂堂:(正在穿衣服)妈,咱家的发条闹钟不还好好的吗,干嘛换成电子的?(走出房门) 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手里拿着包牛奶)你这孩子,有好的不用,那个发条闹钟都多少年了,这电子闹钟有什么不好的,又方便又好看。 堂堂:(在卫生间门口停下,看着妈妈)用电子闹钟每天多排48克的二氧化碳,用个环保点的,何乐而不为呢?(讨好地冲妈妈笑笑) 妈妈:(无可奈何的样子)全世界就你有理!(转身回到厨房) (堂堂吃完饭,拿起书包要去上学,爸爸从房间出来了) 妈妈:堂堂,你等一下让爸爸开车送你。(堂堂已经到了门口) 堂堂:(从门外探出头来)不了,开车用掉100公升汽油,会排出二氧化碳270公斤,省省吧。我还是骑自行车吧。(晃晃手中的钥匙)环保节能,还能锻炼。 妈妈:唉,(摇摇头)这孩子。 爸爸:(笑呵呵的)要都跟堂堂似的,COP15就用不着开了。 第二幕:在学校 (上完第三节课,课间休息中) 堂堂:(起身刚想出去活动,发现多媒体没关,于是上前关掉,然后把插头也把下来) 肥宝:(看见堂堂拔插头,一脸不屑)我说堂堂,什么时候这么节约了,连学校的电也省。 堂堂:(回过头来,一脸坚定)错!不是省电,是减排! 肥宝:(一脸迷惑,挠挠头)减排?排什么? 堂堂:二氧化碳呀! 肥宝:(更加迷惑)用电跟二氧化碳扯上什么关系? 堂堂:(一脸得意)这你就不懂了吧!你想想,发电厂发电用什么呀?烧煤烧炭呀!烧煤烧炭不得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嘛? 肥宝:(托着下巴,略有领悟地点点头)有道理,有道理。(突然眉头一聚,猛一抬头)不也有水力、风力发电的吗? 堂堂:这个……(略微一想)你看,修水电站和风车不也得排放二氧化碳嘛!(得意一笑) (这时候,上课铃响了) 肥宝:堂堂,下节课上什么? 堂堂:(朝教室外面走)体育。肥宝,别忘关电灯! 肥宝:好嘞!(关上电灯) 小海:(看见肥宝关灯)肥宝,真省电。 肥宝:不是省电,是减排! (肥宝和堂堂都笑了笑,然后上课去了) 小海:(一脸迷惑,挠挠头)什么省电减排的,莫名其妙。 第三幕:晚上 堂堂:(走进家门)爸,妈,我回来了!(紧接着打了个寒颤)妈,空调温度怎么这么低? 妈妈:(在厨房说)不是温度太低,是外面太热,一会就好了。 堂堂:妈,把温度调高点吧。(拿起空调遥控器,调高两度) 妈妈:(埋怨的语气)调高点又省不了多少钱。 堂堂:(正在喝水,放下水杯)据统计显示,只要每户家庭把空调调高一摄氏度,全国每年就节点33亿度,更何况世界呢! 妈妈:好好好,听你的。 堂堂:那我写作业去了。(一脸得意的跑开) (晚饭后,书房中) 妈妈:(洗完碗,拿着毛巾擦手)孩子她爸,看见堂堂了吗? 爸爸:(正在用电脑制作网页)这个点她多数在客厅看电视。 妈妈:(皱着眉头)没有啊,我去她房间看看。 (妈妈赶紧来到堂堂的房间,堂堂正在看书) 妈妈:(十分惊讶)堂堂,以往的这个时候,你应该在看电视才对呀。 堂堂:(抬起头)每天少开半小时,每台电视机每年可节电约2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9.2千克,电脑生的还能多点,可以省…… 妈妈:(还没等堂堂说完,就冲书房喊)孩子她爸,要是不忙就关上电脑吧,省点电,减点排! 堂堂:(一脸愕然的看着妈妈)妈,您没事吧? 妈妈:(瞅了一眼堂堂)别这么看着我,整天让你弄得跟地球得罪人似的,从今天起,我跟你爸陪着你节能减排,满意了吧! 堂堂:(高兴得跳了起来)老妈万岁
《人与自然》节目的内容简介350字
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