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林与双缩尿溶液有什么区别?
1、试剂的浓度和配制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 溶液。 使用前临时配制,在2mL的甲液中滴入4滴~5滴乙液,振荡使混合均匀后即可。 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 溶液。 分别配制好A液和B液即可。 2、试剂的作用和鉴定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 作用: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产生 沉淀, 与含醛基(—CHO)的可溶性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将 还原为砖红色的 沉淀。 双缩脲试剂: 作用:可鉴定蛋白质溶液。 原理: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 )能与 反应,形成紫色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CO—NH—),因此,蛋白质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呈现紫色。 3、试剂的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现配现用,要水浴加热。如果斐林试剂放置一段时间,因 沉淀在溶液底部而无法使用。使用时,甲液和乙液不可分别加入到待测液中,否则,待测液(苹果组织样液)中的有机酸会中和NaOH,使产生的 不足而影响鉴定。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双缩脲试剂A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要分别先后加入到待测液中,不需要加热。双缩脲试剂A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不可以混合后再加入待测液。如先混合,则会产生 沉淀而无 产生。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液( )也不能过量,否则蓝色的 会遮盖产生的紫色。 4、反应中出现的颜色不同 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出现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待测液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溶液是浅蓝色;水浴加热后,一部分 被还原为砖红色的 ,溶液呈现两种颜色的混合色——棕色;随着反应的完成, 全部被还原为 ,溶液呈砖红色。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出现的颜色变化为:无色→浅蓝色→紫色。 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溶液无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有 形成,溶液呈浅蓝色;振荡均匀后,反应完成,溶液呈紫色。
总氮空白值偏高怎样可以降低
1、试剂的配制
碱性过硫酸钾的配制过程十分重要,掌握不好,会影响消解效果,对测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GB11894—89)中关于碱性过硫酸钾的配制,只是简单的说将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并未作其它要求。实际上,过硫酸钾的溶解速度非常慢,若要加快溶解,绝对不能盲目加热,即使加热,也最好采用水浴加热法,且水浴温度一定要低于60℃,否则过硫酸钾会分解失效。配制该溶液时,可分别称取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两者分开配制,再混合定容,或者先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待其温度降到室温后再加入过硫酸钾溶解。若二者在一只烧杯中溶于水,应缓慢加水,同时搅拌,防止氢氧化钠放热使溶液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硫酸钾失效。
2、玻璃器皿的洗涤
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应先用(1+9)盐酸浸泡后,再用无氨水冲洗数次才
能使用,否则,也会造成空白值偏高或平行性较差的情况。
3、消解温度、压力的控制
使用医用手提蒸气灭菌器的实验室,因测定压力为1.1~1.4kg/cm2,温度为120℃~124℃,消解时,(GB11894—89)中要求达到规定温度压力后即开始计时,而我的一般经验是,直接打开放气阀加热一段时间,待蒸气灭菌器内的冷空气被彻底赶尽、放出热蒸气后再关闭放气阀消解,并且将消解温度控制在123℃,这样测定结果最为理想。
4、比色时的注意事项
该项目的测定涉及两个波长(220nm和275nm),建议在测定完一组样品的同一波长后,再调整到另一波长,统一测定,不要测完一个样品的两个吸光度后再换另一个样品,这样反复调整波长会引起一定的测量误差。
5、试剂的选择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的过程中,过硫酸钾是至关重要的试剂。首先,试剂的纯度关系到空白值的高低、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一般普通分析纯过硫酸钾的总氮含量最高不超过0.005%,但由于试剂质量存在差异,有些厂家、批次的试剂含氮量常常达不到这个要求,致使空白值偏高。因此,有条件的话建议使用优级纯试剂,尽量降低试剂中的含氮量,从而降低实验空白值。
6、实验用水及试剂的质量检验
若实验的空白值不够理想,则需要对实验用水及试剂进行检验,以选择出含氮量最低的水和试剂,获得理想的空白值。
6.1 水的检验
将所有待选的实验用水分别装入石英比色皿中,分别在220nm和275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按A220nm-2A275nm对对吸光度进行修正,以修正后吸光度值最小的水为实验用水。
6.2 试剂的检验
将所有待检的过硫酸钾、氢氧化钠按其在实验时消解定容后的溶液中的含量分别配成相应浓度的溶液,以此溶液作为样品,分别测定其氨氮、硝酸盐氮的吸光度,择其吸光度最低者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