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
18
2024
0

与地表粗糙度最相关地表参数是?

一、与地表粗糙度最相关地表参数是?

表面粗糙度常用评定参数有:Ra,Rz,Ry。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取样长度内轮廓上点基准线距离 (偏距)绝对值算术平均值,实际测量n有效数测量次数越多Ra越准确,Ra越大表面越粗糙。

2,微观平度十点高度Rz:取样长度l内被测表面5大轮廓峰高平均值与5大轮廓谷深平均值之和

Rz和Ra比较测点少故Ra更客观反映工件表面实际情况。

3,轮廓大高度Ry:取样长度内轮廓高峰和轮廓低谷之间距。

二、地表与地壳的区别?

地壳指的是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地质的一部分,是根据地球内部的不同组成而区分出来的层;

地表指的就是地球的外面,表面,是在地壳之外,不属于地质的组成部分,仅仅指地球表面的各种事物.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

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初中老师喜欢用鸡蛋比喻地球也不无道理

首先是地壳比地幔薄很多很多

第二是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地幔则是由流体和可塑性固体组成

流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胶水,还有岩浆,呈液体状会流动但不及液体流动得灵活,地幔上层的流体主要就是指温度极高的岩浆

可塑性固体:简单的比喻就是融化了的胶,在温度降下来快干的时候就是可塑性固体,但地幔下层的可塑性固体则不是因为温度降低造成的,相反其温度比呈流体的地幔上层更高

可以说地幔都是由流体组成,上层的物质更倾向液态,下层物质更倾向固态.

三、地表局部蓄水,可否改变地下水位增高?

可以改变地下水位增高

地表局部水库后,引起蓄水周围一定范围内地下水位抬升增高。

局部地表蓄水后,即可形成了水库,附近河流,水位升高且水表面积增大,这在加大了水蒸发量的同时,也引起了水分循环变化;其次,由于岩层渗透性,水库存蓄水,也会使地下水位升高。水文情况的`改变,使原河流的生态环境随之发生改变。

四、马桶高水位与低水位区别?

每个自动冲水马桶里面都有一个浮球,随着马桶里的水位升高,浮球产生的浮力越来越大,水位升高到预定值时,浮球产生的浮力会通过一种跷跷板的结构传到开关,开关关闭然后进水阀就不进水了,放水时,按钮或者扳手牵动放水的塞子,将塞子自动拔掉。

水放完后,塞子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位,进入下一轮的注水循环。

五、什么是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

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相差较大,渗透系数越小,相差越大。 当存在上层滞水下部砂层不含水时,初见水位会较高,但稳定水位却会很深 通常情况下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初见水位量测后 24 小时,即可以量测稳定水位。

1、 从字面理解,初见-及在钻孔钻探当时看到的水位。我们判断方法一般是:当粘性土含水量饱和,及在钻头上 有湿润显示时,记为初见水位;在砂土中,砂颗粒湿手,记为初见!

2、稳定水位,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的时间测定。因<2001 勘察规范 >和<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中规 定的稳定水位量测时间不尽相同。一般砂土和碎石不小于0.5H,粉土不小于8H,粘性土不小于24H。

3、若易塌孔时,有时不等间隔时间到就得量测,量测后结合场地周边长期观测水位,考虑丰水期或枯水期影 响,进行结合评价。 初见水位高于稳定水位还是低于稳定水位,这有很多因素存在的。

六、通航水位与低水位的区别?

低水位指由于一年当中,季节变化造成的最低水平面标高,一般发生在冬季;通航水位指正常情况下的水位,也就是日常满足航行时的水位,也称“常水位”。

“低水位”不是一个确定的数

另外,新建桥梁,还有个“设计水位”,即设计通航水位。

七、植树造林如何影响的水循环?因为植树使地表松弛水下渗的多,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可以影响下渗,但最主要的是影响地表径流。

八、上地幔与地表的距离?

上地幔 上地幔upper mantle;outer mantle

地幔的一部分,即B层(莫霍面~400千米)和C层(400~670千米),曾称榴辉岩圈.物质成分除硅、氧外,铁、镁显著增加,铝退居次位,由类似橄榄岩的超基性岩组成,平均密度3.8克/厘米^3,压力约1.1.35吉帕,温度为400~3000℃,物质状态属固态结晶质,但具较大的塑性;地震波的P波速度约为8.10千米/秒,S波速度约为4.7千米/秒.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近年来,据高温高压实验资料推断,上地幔B层以橄榄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硅氧四面体以孤岛状分布在金属离子间,也称岛状硅酸盐.至C层,铁镁硅酸盐变成以尖晶石结构为特征.在670千米以下,则以钙钛矿结构铁镁硅酸盐为特征.在地幔硅酸盐晶格间或缝隙中,可能含有少量流体(即含有氮、卤素、碱金属、碳、氧、氦、硫的化合物),有人称为幔汁,引起地幔热对流,使地幔内部温度变化较小,平均每向下1千米,温度仅增加1℃左右.

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研究结果发现在上地幔上部深度约60~250千米范围内,存在一不连续低速带,地震波速(vP)在深60千米处,从8.2千米/秒,下降到深150千米处的7.7千米/秒,在深250千米处又上升为8.2千米/秒,属于软流圈,岩石可以存在局部的熔融.横波vS从相应的4.6千米/秒降至4.0千米/秒.热量约(1.1.5)×10^31焦,已高于物质在该深度的熔点,局部呈熔融或软化状态.一般认为这可能是基性或超基性岩浆的发源地,故称软流圈.深源地震也发生在上地幔中,最深达720千米.因此对上地幔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1]

厚度为20~400千米.地震波速在其内部随深度增加的梯度较小,在60~150千米间,许多大洋区及晚期造山带内有一低速层,可能是由地幔物质部分熔融造成的.

九、地表温度与地形的关系?

地表温度,就是地面的温度。太阳的热能被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对地面的温度进行测量后得到的温度就是地表温度。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地表湿度、气温、光照强度、地表材质(比如是草坪还是裸露土地,还是水泥地面,或者是沥青地面)等。

十、地表径流与河流的区别?

地表径流指的是降雨及冰雪融水受地势影响,沿地表向河流、沼泽、湖泊、海洋等汇集的水流。

河流指的是陆地表面上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也有少量的季节河)。

河流的流水基本常年都有,地表径流在降水,融雪时有,其它时间就没有了。河流也是地表径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