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土壤类型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亚洲土壤类型依次为,赤道及热带地区主要是砖红壤、燥红壤,亚热带地区主要是赤红壤,北亚热带地区开始向红黄壤过渡,到了中纬度的暖温带地区是棕壤、黄棕壤为主,到了中高纬度的如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是森林黑土,再往北西伯利亚地带一般是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最北地区靠近北极圈的是寒带苔原草甸土。当然,这只是一个土壤随纬度分布的大概格局,从沿海向内陆地区土壤分布也有变化,虽然着水分条件的变差,依次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二、在野外如何确认方向
野外辨别方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三、生物平衡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只有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2)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四、中国有多少原始森林》/分别是什么“?
我国森林资源的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
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主要用材树种:针叶林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沙松、云杉、冷杉等;阔叶树有桦、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榆、槭、柞树等。
东北林区特点是:营林和木材生产集中,国有林业企业规模比较大,机械化水平比较高,采伐率高,林区道路密度大,林区经营水平高。目前,木材生产量仍占全国林业系统木材产量的一半。
东北林区的资源危机:林业用地面积在缩小,黑龙江省每年减少林业用地10万公顷;吉林省每年减少林业用地4万公顷;可采伐的成、过熟林蓄积量下降更快。有1/3林业局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没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间伐次生林、人工林生产木材;1/3的林业局勉强能维持生产到2005~2010年;只有1/3的企业能维持正常轮伐生产。林区木材径级和质量普遍下降。红松和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等珍贵树种的比重下降过快。如牡丹江林区的红松面积比重不足5%,蓄积量不足1%,从而已失去“红松故乡”的称号。
西南地区
这里所指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该区的森林资源有如下特点:
主要林区处在横断山脉,既受太平洋的影响又受印度洋的影响。多数山脉和水系为南北走向,海洋湿润气团可以从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较远的地方,西边的山坡上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构成了西南地区林业的主体。这里山体在30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带性是这里最明显的特征。几个热量带、森林带同处在一座山上,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类型和树种非常复杂。
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过熟林比重大。面积占90%以上,蓄积量比重超过95%。
单位面积蓄积量很高。川西高山峡谷林区,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达280立方米/公顷,西藏波密岗乡一片200年生的云杉林,平均胸径达92厘米,树高57米,蓄积量达1950立方米/公顷。藏东南察隅地区,130年生的云南松蓄积量高达990立方米/公顷。
森林枯损严重。由于这里成、过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损严重,有人估测:西南林区每年自然枯损量达3000万立方米以上。
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比较低,多数地区的森林处在自生自灭状态,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十分严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云南省每年因开荒、火灾、生产和生活用材达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木材产量所消耗资源的1/5,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区。其范围有7500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17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
处于高山峡谷地区的森林资源,起着极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划入了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体系之中。
除高山峡谷原始林区外,还有很多森林资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和云南中部、南部、东南部。
西南地区发展森林资源的潜力很大。本地区林业有地的利用率仅为4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发展林业条件较全国其他地方优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积丰富、自然条件复杂而且有些地区的条件比较好,林木生长快。
今后除保证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和特用林外,积极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特别是亚热带和热带的经济林。
西南地区木材生产较为困难,采伐率低,基本建设投资效果低。今后的用材林源在地区上有所转移,向交通条件较好,海拔较低的山区发展。如四川从川西高山峡谷向四川盆地周围山区,云南省将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东南。
南方地区
本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等10省区。
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历来林业发达的地区,人工林占有很高的比重。山区的农民有经营林业的习惯。
南方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均匀。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山系的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的22%,而有林地面积占45%,蓄积量占65%。
南方地区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水平高,林木品种多、生长迅速,为东北地区林木生长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顷达150立方米,中心产区的速生丰产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顷可达150立方米。30~35年的马尾松林,每公顷蓄积量可达150立方米。
南方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赣、浙的乌桕;浙、赣、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闽、浙、赣的毛竹等。
东部少林地区
本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
本地区的林业类型主要是以平原林业为主,即农田、沟渠、道路、村庄等防护林为主,绝大部分为带、网状的形式,还有林农间作形式,极少量的片林。
华北石质山区在古代森林较茂盛,宋朝至今,几经战乱,封建王朝大兴土木,又接近发达的农业区,森林带遭大规模破坏,部分阳坡地已经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产能力。绿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对华北大平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防护作用。这里主要以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经济林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还应结合名胜古迹发展风景林和森林公园。
西北和华北西部地区
本区包括的范围有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基本指标
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汉中、甘肃白龙江流域)、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这里为原始林区,并有国有林业局分布。其次,陕、甘的陇东地区(小陇山、子午岭),陕西黄龙山、桥山,山西的管涔山、太岳山、吕梁山、五台山、关帝山、中条山等为次生林区。
本地区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区,黄土高原为我国最大、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为该地区发展林业的重点任务,也是为本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蒙新高原是我国干草原和荒漠区,风沙危害尤为严重,每年沙漠化面积以千万亩速度扩大,因此,防风固沙是这里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解放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营造各种防护林近亿亩,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区的风沙危害;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了林网、林带的保护;部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进行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灾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