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东特产?
1、巴东独活
独活别名独摇草,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平均海拔1700米的西淌村,山大人稀、森林植被密集覆盖、土壤肥沃,是独活的最佳生长地带之一,所产独活药效好,市场俏,被誉为巴东独活。
2、恩施富硒茶
恩施富硒茶以恩施玉露最为著名。产于著名的鄂西南武陵山茶区,绿林翠峰、伍家台绿针、恩施花枝茶、清江玉露、雾洞绿峰是恩施富硒茶的佼佼者。
二、巴东典故?
大约三千年前,廪君西迁,拓疆巴国,烽火相接,波伏浪涌。
时光转到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叶,巴东始有建县历史,然自南朝开端至隋唐五代的五百年间,江上峰青,时空落寞。
古人曾照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五百年,谁是第一任县令?哪位巴东人进过中华朝堂,书写过人生诗篇?多少过客,几无可考。
再向前推,大风之歌没有及时地飘进三峡,魏武之鞭挥不过长江以南——巴东,远离中原文明,几乎是一片文化的荒漠。
三、巴东县为什么叫巴东?
1、因在古巴东郡之东得名,据《太平寰宇记》载,因在巴之东得名;另说在巴山之东得名。
2、巴,乃古族名,亦国名也。古时巴人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一带,廪君为其首领,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位于涪陵。东汉时巴东之境在巴子国之东,故谓巴东。刘备称帝后改巴子国为涪陵郡。
3、巴东,系古郡名。隋朝始置巴东县。唐代先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后改置巴东郡、治秭归,继而再复置归州。宋代以降,巴东虽归属多变,县名始终未改。
4、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东西宽10.3千米,南北长135千米,总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7万。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四、植树造林的谚语
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友善方式,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手段。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化等诸多好处。对于人类来说,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中国,植树造林也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谚语,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1. 一年树木,十年树人
这句谚语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树木生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种树的过程,人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知识,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种下一棵树,不仅仅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2. 千树万树植树人,万树亿树种绿魂
这句谚语强调了个体力量的重要性,无论是植树者还是每一个赞同植树造林的人都是对环境做出贡献的植树人。一个人的贡献虽微小,但众人齐心,千树万树将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实现万树亿树的目标,让绿色之魂遍布整个大地。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耐心和积累的过程,毫不畏惧小的、微小的贡献。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棵树都是百年绿。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不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累积起来,那么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小小的贡献也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4. 一草一木皆有灵
这句谚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树木共同成长。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该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让树木、花草在我们的环境中释放出美丽和活力。
5. 种树不求荫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种树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给自己和下一代营造美好的环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求个人荫蔽,而是追求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谚语强调了植树造林的收益是经久不衰的。虽然一棵树从种植到长大需要时间,但每一棵树都将会成为绿色风景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众多的好处。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在秋季却能够收获万颗子,这是植树者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回报。
7. 一叶落知秋,一树开时春
这句谚语传递了树木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规律。当一片叶子开始凋落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当一棵树开始发芽开枝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树木既是自然界的晴雨表,也是我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通过仔细观察树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8.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气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然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树木的枝叶摇曳,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亲近,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9. 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这句谚语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树木提供水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节约用水资源。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改变浪费用水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谚语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美丽的环境也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繁荣。
总结
植树造林的谚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它们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一次积累和贡献,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对环境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开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可持续。
五、巴东旅游口号?
口号 ,巴东县旅游口号
巴东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脉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县内山川雄奇秀丽,古迹文物甚多,是长江沿线著名的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又名沿渡河,发源于神农架南麓,全长60公里,自北而南在距巫峡2.5公里处的西攘口坡壁注入长江。巴东是湖北省优质柑桔产区之一,属长江开发柑桔生产重点县。
巴东县旅游口号: 1、壮美三峡,神奇巴东。
六、巴东在哪呢?
在湖北省巴东县,土地面积3219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因在古巴东郡的东部而得名,位于大巴山东南部,长江三峡中段,自治州首府恩施市东北部。南北朝置县,隋初定名为巴东县。1932年同宜昌府划入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境内“万山雄峙,二江奔流,锁住荆襄,咽喉巴蜀”,有八百里江山之说。由于北有大巴山,中有巫山,南有武陵山三山磐踞,长江和清江两水分割,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三起两伏呈W型。 巴东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古有“古亭晓月”、“无源仙泉”、“巴楚栈道”、“杜甫草堂”等著名景观,自明代以来就列为“巴东八景”。其中“古亭晓月”的秋风亭乃北宋名相寇准于太平与国年间任巴东知县时督建。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陆游等都在此留下过诸多瑰丽的诗篇。
考古发现境内有恐龙、大象等古脊动物化石和南方古猿的臼齿化石,有战国、东汉、晋、宋、元等时代的古墓葬,多处发现有崖墓葬点。
七、巴东酱制作?
材料
甜面酱50克,芝麻酱50克,红糟腐乳30克,洋葱1/2个,麦芽糖100克,酱油100㏄,水500㏄,蜂蜜200㏄,油50㏄
做法
1.洋葱切末备用。
2.起一油锅,加入洋葱末,炸至呈金黄色,放入甜面酱、红腐乳、芝麻酱,炒约3分钟,再加入水、麦芽糖、酱油、蜂蜜,煮约15分钟即可。
八、巴东宣传口号?
宣传口号是: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交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巴东县东西宽10.3千米,南北长135千米,境内总面积3351.6平方公里。截止2021年,全县户籍总户数189075户,户籍总人数48.15万人。辖一个开发区、12个乡镇、323个村(居)委会。政府驻地信陵镇。
九、巴东哪里好玩?
巴东神农溪 国家AAAAA级景区,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位于长江西陵峡与巫峡接合处巴东县城北岸,神农溪是湖北巴东长江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
2. 巴人河生态旅游区 巴人河国家AAAA景区是巴东县最大的生态旅游区,所辖240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三峡、巫峡、水布垭世界高坝交汇处。
3. 巴东无源洞 无源洞,国家AAA景区,位于巴山森林公园境内。相传曾有人执烛探洞,燃完7支半蜡烛仍无尽头,故以“深远莫能穷其源”
十、巴东肉末做法?
主料:瘦猪肉50克,粉丝75克,
调料:青蒜25克,大葱10克,姜5克,花生油50克,酱油15克,料酒10克,盐3克,味精2克
做法:
1.猪肉切末;
2.粉丝用热水泡透;
3.葱、姜洗净切成末;
4.青蒜择洗干净,切成半厘米的短节;
5.锅洗净上火烧热,放入油烧到温热,放入肉末炒散炒透;
6.放入葱、姜炒出香味,再下入料酒、酱油、盐、汤(或水)250毫升烧开;
7.放入粉丝,用中小火烧透入味;
8.下入味精和青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