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
05
2024
0

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一、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政策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2、政策与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产物,

3、政策与法律都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

区别

1、政策就是政策,法律就是法律,在政策没有上升为法律之前,永远没有法律效力。

2、政策适应性强,面对社会变化可以随时调整,法律相对稳定,也可以说在有些时候发展滞后。

3、法律与政策冲突时候,适用法律,

哎一个手打石膏了,左手打字,简单了点,但是你做题够用了

三、关于政策与法律谁大的问题?

法律是国家层面制定的,全国范围内适用,但是政策效力如何,要看发布主体,具体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全称地方人民政府在中国指相对于中央人民政府(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国务院)而言的各级人民政府,宪法第95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简称"地方"。

四、法律与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法与政策的关系:政策对法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政策:一定政党或其他政治组织为达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目标,处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而提出并贯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

执政党的政策最具影响力,与国家政权的联系最为密切。

知乎用户:围绕政治,法律,社会有哪些主题可以来讨论?

关系:

执政党政策与社会主义法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又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都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它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们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从根本上说也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意志属性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稳定性程度和程序化程度不同。

执政党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在外部形式和调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二者的相互关系:

1.执政党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法是贯彻执政党政策,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

3.执政党政策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法的实现。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关系,既不能把二者割裂、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同。

五、法律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法与经济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2、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4、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5、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法与政治、政策的关系:

  1、法受政治的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法又服务于政治。

  2、法与政策的关系:党的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指导,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工具。

六、法律程序正义与法律发展主要研究内容?

法律程序必须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安全,可以促进法律发展的研究。

七、土地分配政策与法律冲突怎么办?

当政策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必须依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行政。

八、政策和法律区别?

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政策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以权威的形式规定的,在一定时期指导、规范人们活动的行为规则。

(2)法律是由国家制度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相比较而言,政策具有阶段性、灵活性和及时性,法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成熟性。政策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他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2、制定主体不同

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党和国家机关,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3、建立的程序不同

法律具有稳定性,修改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政策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违反的后果不同

违反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违反政策要受党纪政纪处分。

九、我国制定的与义务教育有关的法律与政策?

就义务教育的法规和制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颁布的一些文件中,也提出过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问题。并且,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用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专门规定义务教育问题的法律,它不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不是区分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里程碑。1986年4月间日,我国国家主席批准并公布了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只有这一法律公布实施,才是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确立的标志。从此,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将进人一个新阶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才会深入进行改革,逐渐发生质的变化。

就课程教材建设而言,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如年代与《义务教育法》相配合的课程计划的实施,在这近50年的历程里,我国"一共颁发了6个小学教学计划、13个中学教学计划;编订颁发过7套教学大纲,组织编写过7套中、小学统编的通用教材。"台湾同行把内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称之为"三教"。

十、社会救助方面法律政策研究

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

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救助成为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了解和研究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政策,有助于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及时的支持。

社会救助的定义与目标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解决困境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精神以及法律上的各种帮助。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基本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旨在服务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些弱势群体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失业人员、孤儿和老人等。社会救助的重点是提供经济援助、就业培训、医疗保障、教育支持等综合服务,以便他们能够融入社会、自力更生。

社会救助的法律政策

社会救助的法律政策是指国家对于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政策措施。其目的是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合理的救助方案和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政策体系。其中包括《社会救助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法律文件以及相关政策,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范围和程序,并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法律政策强调均衡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救助标准和措施,确保每个弱势群体都能获得适当的救助和关爱。

社会救助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政策已经相对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救助标准的制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地区对于救助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救助资源的分配不公平。

其次,救助对象的认定和审批过程较为繁琐。由于救助对象的身份复杂多样,救助申请和审批的程序相对繁杂,导致救助工作的延误和效率低下。

另外,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也是一个问题。社会救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来源相对有限,不能满足社会救助工作的需要。

改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建议

为了改进社会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加强宣传与宣导。加强对社会救助法律政策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知和支持。
  2. 优化救助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 简化救助审批程序。简化救助对象的认定和申请审批程序,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救助。
  4. 增加救助资金投入。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资金支持,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5.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提高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改进社会救助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才能让社会救助工作更加高效、公平,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